人物簡介:周裕耕,畢業于德國圖賓根大學,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和漢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今,先后擔任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師資培訓專家及專家組組長、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項目(PDSF)專家組組長及二期項目主任。
漢學博士周裕耕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來自德國的他由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在中國多年的工作經歷而喜愛上了這片土地。自2001年來到北京,他就一直致力于推進中歐合作項目,促進雙方對話。
在接受《城市化》雜志采訪過程中,周裕耕用流利的漢語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他管理的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項目(PDSF),他認為“這是中歐之間找到的有效溝通機制”。對于中國正在經歷的城市化進程,他認為:“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迎來了城市化方方面面的挑戰,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最大特點?!崩^而,在他看來,前不久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受到各方關注與參與,也說明城市化中的很多問題并不是一個部門就能夠解決的,需要跨機構合作。
《城市化》:據了解,您從2001年就已來到北京工作,這十幾年也正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時期,您如何看待或評價中國的城市化?
周裕耕:我從2001年開始在北京工作,經歷了中國尤其是北京不斷發展的過程。站在中歐合作實踐者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城市化,我的觀點是:歐洲的城市在近三四十年內人口數量相對穩定,可以在比較平穩的條件下完善城市發展;而中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以北京為例,1975年北京約有人口600—700萬,1987年的人口約為900萬,到現在北京已經約有2100多萬人口。與歐洲相比,中國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在極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城市化進程的巨大挑戰。中國要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去處理城市化帶來的各種問題,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這在歐洲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此也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但中國又不可能讓經濟的腳步慢下來而先處理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這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最大特點。
回顧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由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要素的活躍使人作為勞動力要素開始加速流動。一方面,流動的人群在城市發展中受益,因為他們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城市在擁有了勞動力之后,也可以加快建設的速度,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也已經影響到了中國整個經濟領域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城市化雖然帶來了許多問題,但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將為中國帶來一次發展的機會。為了解決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中國目前在能源技術、環保技術、科技創新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決策層也已經開始關注并實施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這都將為解決中國城市化問題和經濟發展速度問題帶來良好的發展機制。
《城市化》:您曾在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工作過,之后又致力于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項目(PDSF),請您介紹一下這些項目在促進中歐合作,以及中歐城市化方面的作用。
周裕耕:在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這一看似與城市化并無太大關聯的工作中,我也曾體會到中國城市化過程的復雜性。例如,我曾在一個村莊中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恰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按中國法律,村民委員會每三年進行一次換屆選舉,必須有超過半數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參加投票,選舉才能生效。但村民大多都已外出打工,怎么辦?恰好這部分外出的人群大多數都在廣州,于是村民選舉委員會負責人專程到廣州舉行投票。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僅在影響城市的發展,更影響著基層人們的生活。和歐洲相比,中國流動人口的數目非常龐大,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多的流動人口,才使得中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這在歐洲是無法想象的。中國城市化所帶來的人口流動問題,看似是對城市化的挑戰,其實更是給予不同城市發展機會的真正動因。
現在我所負責的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項目(PDSF)與以往的中歐合作不同,PDSF并沒有特定的主題,它支持中國與歐盟間不同領域的對話,內容涉及環保、農業、IT等行業。PDSF的機制是被動的,當歐盟的某一個總司與中國某一個國家部委之間達成了合作協議,就可以向PDSF提交項目申請書。所申請方案在通過項目指導委員會(中國商務部和歐盟駐華代表團)批準后,PDSF具體執行該項目的各項活動。
PDSF支持的項目類型極其多樣,其產出也是為雙方伙伴服務的,主要包括中短期學術研究、赴歐洲考察、專題會議、研討會、推廣會等等。這些項目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有些是顯性的,有些則是隱性的。PDSF的目標更注重于政策層面的對話,但一項政策的出臺或實施并不是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或進行了一次研討會就能夠立刻付諸實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PDSF的影響是逐步實現的。PDSF曾組織很多中國專家與歐盟專家進行對話合作,此后中國專家會將建議遞交相關決策者,由此幫助推行某一項政策,進而推動相關問題的改進。
從2012年開始,PDSF已經在開展第二期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的共有36個子項目,其中9個子項目與城市化內容相關,可以說,城市化方面的內容在PDSF中占了非常大的部分。由于城市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所以,這些項目涉及到中歐不同的部門,以及多方面的對話伙伴。這些項目的合作目的就是讓中歐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尤其是讓很多中國地區和城市了解歐洲在諸如城市建設、新能源等方面的具體做法,促進城市更好地發展。
我認為,“對話”不應是一件只維持一兩年就結束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過程,而維持“對話”本身就是PDSF的一個目標,這是雙方交流的過程,是拉近雙方的距離和關系、避免誤解、合作包容的過程,這些內容都需要通過“對話”來實現。
《城市化》:目前中國與歐盟展開多領域的合作,您認為中歐合作對世界而言有什么意義?
周裕耕:中歐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集團,對構建多極世界擁有重要的戰略共識,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中歐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中歐作為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和西方文明的發祥地,人口相加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雖然雙方有共同點,但難免也會產生誤解,因此要認識到,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共同點遠大于分歧,只有不斷進行開放坦誠的“對話”,才能夠避免問題、解決問題。目前,雙方都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階段,中歐關系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不管是歐盟委員會還是歐洲國家都在一直強化與中國的合作,中國也始終重視與歐洲的雙邊關系,這是非常樂觀的事情。并且中歐之間通過“對話”與合作,已經找到了有效溝通的機制,這些溝通與交流正在從政府高層深入到普通老百姓之中,例如歐洲人通過旅游等方式來到中國,中國人正在成為歐洲最大的消費群體……
總之,中歐對話合作對于推進全球治理改革,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合作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