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崇左3月19日電(張紅璐)近年來,廣西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農民自發開展“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3月19日,廣西全區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工作座談會在崇左市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14年,廣西本級財政將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以獎代補”,大力支持農民自發開展“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
近兩年來,廣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呈加快推進趨勢,平均以每年19.12%的速度快速發展。1996年,崇左市龍州縣上龍村弄農屯黃忠偉等五戶農民首開先河,把原本被石頭隔離得零零碎碎、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劣質耕地進行平整并塊互換,拉開了“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模式的序幕。
為鼓勵農民開展土地整治,2012年,廣西國土資源廳、財政廳、農業廳三部門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鼓勵農民自發開展耕地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從自治區層面鼓勵和規范農民自發開展“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
2013年,自治區財政安排了農民自發開展“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以獎代補”專項資金2億元。根據市縣申報情況,并經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財政廳審查,2013年共下達此項資金2833萬元,補助地區包括崇左市江州區、龍州縣、扶綏縣,獎補資金的獎補對象包括對自籌資金或以投工投勞、以物折資等方式自發將耕地進行“小塊并大塊”以及“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
為加大自治區財政投入力度,近日,廣西財政廳擬訂了《關于鼓勵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耕地整治獎補暫行辦法》,重點要在適當擴大耕地整治獎補范圍、提高獎補標準、簡化審批環節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待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并按程序報審后,盡快下發各地執行。
截止到今年2月,廣西全區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累計596萬畝,占農戶承包地總面積的17.86%;50畝以上的連片流轉面積225萬畝,占全部流轉面積的37.8%。全區涌現出多種有效的土地流轉模式,如:土地互換、小塊變大塊的“龍州模式”;利用冬閑田、季節性流轉的“百色模式”;農戶土地合作、引入社會資本的“朝南模式”;統一規劃、反包給農戶的“金穗模式”;土地托管、標準化管理的“浦北模式”;以小并大、帶地入股的“貴港模式”;連片租賃的“平果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