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高速增長多年后,進入商業地產領域的開發商漸趨理性。根據最新統計的2015年購物中心華東區開店數量可以看出,能夠持續耕耘商業地產的為大型地產開發商,在這個不能賺快錢的領域,“非科班”出身、中小型開發商耐心漸漸被耗盡。去年開始萌生退意的開發商不在少數。
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商業不動產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表示,目前商業市場面臨很嚴峻的問題,未來幾年可能有退出意向的商業物業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但買方市場沒有同倍放大。很多出售項目會認為此時已到了價格高點。郭增利認為,能夠進入這個領域的投資者已能感受到商業不能賺快錢。商業地產以長期持續收益為目標,當不能快速回籠資金、收益較低、還需持續投入時,很多開發商便失去了熱情與耐心。與國內大多數開發商的不成熟理念、模式相比,宜家、太古等外資集團更沉穩,這種有基礎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策略更為長遠,成熟商業物業才更有升值空間。
在城市化委員會商業不動產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永平看來,商業項目本身運營差強人意,但高估值可以通過周邊住宅、商鋪價格為考量。不過,目前情況是,高預期的賣家很多,能接盤的買家很少。王永平表示,在商業地產規劃失控的情況下同質化競爭加劇,較早出現的商業項目靜態優勢(周邊客群、選址等)被嚴重削弱。新項目層出不窮,商業市場蛋糕被逐漸攤薄,有優勢的項目可以勢均力敵,缺乏特色的項目則面臨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