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5年12月1日
地 點:加拿大駐中國大使館
主持人:加拿大駐華大使 趙樸
演講嘉賓:多倫多大學校長 梅瑞克·格特勒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出口、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財政和不計環境代價的低成本制造業,但依靠老路發展經濟的風險顯而易見。因此,中國和加拿大一樣,也在反思,未來的繁榮到底要靠什么?” 12月1日,在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內舉辦的“加中經濟講壇”上,國際知名創新活動地理學和城市地區經濟學專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梅瑞克·格特勒(Meric Gertler)教授作為論壇特邀嘉賓,在主題演講中給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城市地區和大學共同為未來的繁榮打下基礎。
據悉,此次“加中經濟講壇”活動是“對話加拿大”系列活動之一。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主持活動并致歡迎詞。以城市化領域為研究及服務對象的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以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受邀參加了本次活動。城市化委員會秘書長蔡義鴻等十余名成員和參會嘉賓在論壇對話環節及隨后舉行的酒會中與梅瑞克·格特勒博士及加拿大駐華大使趙樸先生就城市化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歡迎致辭
中國城市化速度驚人
趙樸:加拿大駐華大使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了多倫多大學校長梅瑞克·格特勒博士。格特勒博士于2013年成為多倫多大學校長,他是國際知名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創新活動地理學和城市地區經濟學。今天,他將與我們一同探討,如何看待和理解國際大都市作為“國家重要資源”,以及高等學府在確保城市化地區成功的重要性。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打造“智能”國際都市需要良好的城市化進程。此外,城市經濟也越來越依賴知識密集型活動。城市與大學、研究所等教育機構的關系也因此日益重要。
與西方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相比,中國的城市化雖然起步較晚,但速度驚人、規模龐大。30年前,中國80%的人口還居住在農村,而現在有將近60%的人口分布在600多個城市,且城市人口還將不斷增加。展望未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在邁向“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都應確保城市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成為創新的中心和繁榮的動力。這些“智能”城市能夠促進創新和創業,激勵新理念和產品的發展,最終帶來更大的機遇。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格特勒博士對這一主題的分析。
主題演講
城市地區和大學:為我們的繁榮打下基礎
梅瑞克·格特勒: 多倫多大學校長
我相信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城市與大學間緊密的聯系和對未來社會繁榮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今天的論點。但城市的重要性仍被低估了,因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加拿大,想要取得未來的成功,都必須關注并發揮城市自身在產業和地域上最有潛力資產的優勢。為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三點內容:
第一,地緣政治格局的迅速改變正在對加中兩國產生深刻影響。第二,全球正逐漸意識到城市作為國家資產的重要性。第三,以上兩點將會影響國家和地區的公共政策。
人們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20多年來,社會的快速變遷已成為新常態,來自加拿大和中國的例子都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加拿大雖未在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但經濟發展卻緩慢而不平衡。最近,油價下跌使加拿大經濟和加元倍受打擊,危機振蕩中的加拿大也再次意識到,依靠單一支柱產業支撐經濟發展是多么危險。加拿大不得不反思,未來,靠什么實現經濟的繁榮發展?
雖然中國的情況與加拿大不同,但我相信中國也在思考相同的問題。中國以大規模的城市化為動力引領了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然而,這一變革的副作用也在日益凸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出口、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財政以及不計環境代價的低成本制造業,但依靠老路發展經濟的風險顯而易見。因此,中國和加拿大一樣,也在反思,未來的繁榮到底要靠什么?
今天,我建議大家把目光放在城市上,看看是哪些產業推動了大都市的經濟發展。當然,對多倫多和北京這樣的城市來說,最顯著的推動力是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此外,創意產業、電影、電視、時尚、餐飲和傳播技術等等也都包括在內。這些經濟活動的共同點是:它們大都是城市活動,大都市豐富的環境促進了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創新地理學理論也印證了企業家、風投、創意產業人才的直覺:城市是醞釀創新、創業、新理念和好機會的溫床。因為城市總能提供許多重要的問題等待人們解決,從而激勵人們創造新的理念和產品。
城市還能提供豐富的專業服務與人才資源,利于創業和新產品的開發。具有開創精神的人通常會選擇居住在文化多元、安全、宜居、教育完善和開放包容的城市,以此推動相同或不同行業間的知識分享。如今,信息技術已經讓遠程信息分享變得愈發便捷,如果一個城市鼓勵知識外溢效應并擁有優越的本地環境,那么這個城市更將會為創新提供更豐富的機會。同時,城市之間的聯系也越發密切,城市是通向全球知識中心的門戶,并將新的能量、機會帶給本地社區。顯然,在多倫多、北京、波士頓這樣的大都市,現在及未來的繁榮都取決于我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既包括本地創造的知識也包括全球其他研究中心創造的知識。我們共同的繁榮,依賴于彼此間的互相合作。
這又與我們今天的主題有何聯系?從城市和教育機構的合作關系中我們能夠看到,那些與其他地區合作密切、注重知識經濟的國際大都市已經逐漸成為全球頂尖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風險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流動投資都會被這些城市吸引,因為這些城市可以提供一流的研究機構、人才、環境、全球影響力以及優越的市場和服務。研究合作會促成經濟合作,在研究方面密切合作的兩個城市很有可能在全球經濟中有重要影響力。
從全球范圍來看,許多國家已經開始為更好地利用城市加強國家的創新能力、靈活性、保障長期的繁榮而開始制定積極的公共政策。對于國家在創新方面的公共政策,我提幾點建議:
首先,政府的創新政策必須承認,大多數創新活動在國家甚至國際范圍內都只集中在少數城市地區,激勵創新活動的公共投資也應集中在少數區域。第二,國際互聯、合作與開放性至關重要。要增加包括大學、產業和地區在內的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網絡會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第三,鼓勵企業投資于研發。當一個產業投資于研究領域時,該地區吸收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會大大增強,并能幫助本地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培養高素質人才。全世界最有創造力的區域都能提供良好的環境,幫助當地的科學家、企業家、風投者和產業領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地區發展動力。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獨角獸”公司的分布情況。“獨角獸”公司指價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從“獨角獸”公司的分布中我觀察到三點:
第一,這些公司數量雖少卻高度集中,只有少數地區擁有四個以上“獨角獸”公司,分別是:硅谷、洛杉磯、紐約、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特拉維夫、北京、上海和杭州。第二,中國的“獨角獸”公司發展迅速,尤其是北京擁有中國數量最多的年輕“獨角獸”公司。第三,“獨角獸”公司集中的區域都是國際大都市并擁有知名的研究中心和高等學府,在這些區域,城市與教育機構間是相互扶持發展的。在此,我想引用一位風險資本經理的精辟評論:“創新理念在哪兒,資本就往哪兒走。”
總而言之,國際大都市是世界未來繁榮的基礎,為實現未來的繁榮,我們需要投資于城市知識基礎設施,并積極地參與本地和國際間的對話,來討論如何幫助這些區域達成發展的目標。
現場互動
提問:格特勒博士,您講到產業集聚對創新型企業十分重要,中國也在實踐這一理論,例如中關村就是創新型企業的聚集地。同時,中國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城都在開發“創客園”,您能否給中國政府一些建議,在為創新型企業集聚區提供公共政策支持時,應在多大的城市或怎樣的條件下推動“創客園”建設?
梅瑞克·格特勒:這是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如果想在相對偏遠的地區刺激創新活動,到底這個城市能小到什么程度?怎樣才能確保創新活動成功?其實,很難有解決所有問題的政策。例如,北京有非常利于創新型企業發展的環境,但同樣的模式,在更小、更偏遠的城市就無法復制,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我認為中國一些較小的城市都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吸引某些人群。因此,一些中小型城市同樣有發展創新中心的潛力,但前提是政府必須知道這些城市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哪,在進行投資前要有戰略性思考,究竟哪些行業更適合這些城市,而不是簡單地復制其他城市的發展路線。
提問:中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您認為政府在鼓勵創新方面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梅瑞克·格特勒:我認為,一個地區到底要達成什么目標,政府首先要有務實的態度,并且知道這個城市的基礎是什么,從而在這一基礎上充分發揮城市的優勢。在有潛力的地方,利用一系列策略來充分挖掘本地經濟的優勢,肯定會獲得回報。我們經常看到,在生機勃勃的創業園區內工作的人往往本身就很有創新意識,且都很能賺錢,因此,公共部門應該為這些人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舒適。因為創業者進入到一個地區,也希望這一區域的生活成本適當,也希望這個區域能夠變得更有吸引力,或整個區域的經濟不斷上升。如何加強或利用這個地區的創業優勢呢?公共部門需要做的就是將這個地區已有的優勢繼續發揮下去,同時讓這個地區的生活成本不至于使人們負擔不起。
提問:大使先生,我們了解到您多次被派駐到中國工作,能否描述一下您所感受到的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化?
趙樸:我第一次來中國是 31年前,那時,外國人之間還在討論中國的經濟改革會不會成功,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經濟在非常迅速地增長。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例如高速鐵路等領域,我相信,這種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會讓中國受益良久。現在,中國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如何控制大都市的規模,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如果再繼續無止境地增長,勢必會帶來更大挑戰。當然,格特勒博士也談到,城市和人才是相互吸引的,這些城市在不斷增長的同時,確實也會吸引更多人的遷入,因此,這也是一大挑戰。
提問:格特勒博士,您認為如何進一步加強大都市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
梅瑞克·格特勒:創意人才往往更喜歡居住在有特殊氛圍的城市,他們希望這個城市與其他城市是不同的,他們更愿與具有自我特色的城市或社區建立情感連接。一個有工業歷史或文化歷史的地區對創業人才來說,顯然更有吸引力,在這些方面北京和多倫多有非常相似的歷史沉淀。但我們也應看到另一個趨勢,許多大都市都在去除自己的歷史元素,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這對于吸引創意人才是不利的,因為全世界都已經認識到城市擁有獨特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