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1月5日,國土資源部、農業部聯合召開會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按照此前安排,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14個城市將劃定“擴張紅線”,先行開展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擴張紅線”的劃定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怎樣的現實意義,未來城市新區與開發園區又將怎樣在這一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發展?對此,《城市化》雜志特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長朱力專業解讀。
朱力:城市“擴張紅線”的設定與近年來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保護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從以往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再到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以及很多城市確定的“生態控制線”、“城市增長邊界”或“城市開發邊界”,雖做法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思路都是更堅決、更嚴格地保護土地與生態系統。過去,這些措施在實施力度上相對有彈性,但現在通過這一紅線的劃定我們也可以判斷,軟性的機制正在轉變為剛性的制度,這也是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類似這樣的做法已相當普遍。以深圳為例,由于其農田較少,因此控制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而是劃定一條“生態控制線”,保護內容除農田之外,還包含更多的城市開敞空間和未來可能需要進行保護和控制的生態地區,這是一種對城市建設活動進行約束的反向控制思路。以往我們更關注正向的可以建設、開發的空間,而未來,城市政府要做的事情將是更多地關注這些不可正向開發的空間。這也與城市規劃的理念息息相關,以前我們的政府更關注建設規劃,想著應該怎么去大力建設城市,而現在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越來越清晰,市場在發揮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政府要做的事情轉變為關注對未來有重大意義的生態格局的保護與開發,以及大型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等等。
這一做法也呼應了我國整個改革開放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是國家對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總體思路的一種體現。在這一“擴張紅線”的基礎上,政府關注的焦點與規劃的導向也會發生變化。以前在沒有給定強制擴張界線的情況下,大家的思維是一種“賣地”邏輯,希望規劃能夠做的更大、圈地更多。但現在政府更多關注的是怎樣才能把這個地方經營好,關注地方的公共設施配套問題,因為未來的競爭無法通過“量”來實現,只能通過“質”來實現。“質”的提升包含多方面內容,但首要的就是環境問題,既包括自然生態環境,也包括人文環境和地方服務配套環境,同時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要“以人為本”,城市新區與開發園區建設的目的是要吸引人才,使人留下,而高素質的人才往往更加關注這個地區是否有良好的配套環境,是否能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在珠三角地區,這一現象更加突出,甚至在鄉鎮層面都在考慮怎樣使配套環境更加優越,怎樣將來到這里打工的農民工培養成熟練工、技術工人甚至技術專家,因此,政府需要提供的是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良好的教育基礎設施和生態宜居環境。
在“擴張紅線”政策的引導下,未來,政府在建設城市新區、開發園區時的理念會慢慢發生質的改變,真正實現對環境和配套設施的經營與關注。雖然如此,我認為并非所有的新區或園區都能經營好,城市基礎薄弱、空間布局不科學、區位的選擇失誤等等,都會導致城市新區與開發園區的發展不善,這將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