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區目前的城鎮化率是54%,3年之后的2017年,這個數字能否提升到60%?本月6日,斗門區公布了《關于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建設生態宜居城鎮的決定》(下稱《決定》),雄心勃勃地表示要用3年時間將城鎮化率提高6個百分點,對此,斗門官方人士表示“有難度,但難度不大”,不過有專家則認為,城市化的核心基礎是產業,“沒有產業一切都是空談”。
城市化“大躍進”?
斗門區是個農業大區,全區34萬戶籍人口中有19萬人是農村人口,全區674.8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42平方公里被劃為水源保護區,區域內只能發展農業,連養殖業、餐飲業都備受限制,早在1983年劃歸珠海管轄之時,斗門區城鎮化率只有不足10%,經過31年的發展,如今達到54%。
根據《決定》,斗門區到2016年要建成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三型”社會,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到2017年,城鎮化率提高6個百分點,達到60%。
“只有3年時間,要實現這個目標肯定要‘快步走’,但不能理解為‘大躍進’,城鎮化也不是‘大躍進’就能實現的。”斗門區官方有關人士說,城鎮化提升需要有足夠的人口、產業、項目、資金作為支撐,還要有相當完善的配套,這些都不可能是短期能夠實現的,更不可能光靠有干勁、喊口號、砸鍋賣鐵就能實現的,因此斗門將要走的路子既需要慢工出細活,又要小步快跑,實現目標雖然有難度,但“難度不大”。
40平方公里的“底氣”
斗門區的底氣來自于規劃面積達40平方公里的“斗門新鎮”,這一區域涵蓋了白藤湖片區和白蕉 (論壇)鎮南部,根據市里的規劃,未來這里將成為西部中心城的核心區域之一,隔著湖心路口與金灣區16平方公里的新城相呼應。
“白藤湖片區算是時隔20多年后再一次大發展,根本性的、鳳凰涅槃式的。”斗門區有關人士說,西部中心城的核心區就在湖心路口周邊,白藤湖片區剛好處于這一區域內,被整體囊括在規劃中,這一區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過輝煌歷史,但后來因國家銀根緊縮而迅速蕭條,此后一蹶不振,除了少量的別墅區因產權復雜等很難改造外,其他區域大多屬原白藤湖農場,沒有得到過有效開發,近年來沿著湖心路已經建起了十多個高檔樓盤,樓盤后面的大片區域也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城鎮化率的提高也主要靠這里。
記者了解到,除了白藤湖片區的40平方公里外,囊括了乾務鎮、斗門鎮大部分區域的“富山新城”項目也是斗門區的底氣來源,該項目去年動工,三到五年內預計滾動投入和帶動的開發資金達到500億元,面積達151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香洲區。
斗門區有關人士表示,富山新城的建設也將大幅提高城鎮化率,三到五年時間也與《決定》中提到的3年基本吻合,所以不用擔心提升不了那6%。
專家解讀“城鎮化并不只是蓋房子”
“提高6%容易得很,只要把農村人口轉為城鎮戶口就行了。”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強東笑言,城鎮化率包含很多指標,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項就是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之比,而真正的城鎮化則是涵蓋了方方面面的,最核心的莫過于產業,“沒有產業一切都是空談”。
王強東說,一般來說,城鎮化都是跟著產業來走的,產業發展了,人口增加了,商店、醫院、學校等配套也跟著發展了,城鎮化就這樣水到渠成了,比如美國的底特律、國內的鞍山、大慶等都是按照這樣的路徑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國內任何一座城市基本都有各自的支撐產業。
此外,王強東認為,城鎮化并不只是蓋房子,蓋房子只是一個表象和形式,如果沒人來住,或者住在里面的人都是搬上樓的農民或者失業人口,那么也是難以為繼的,所以,城鎮化的發展核心必然是產業,說白了就是有能讓人來、讓人工作賺錢的地方,人能生活好、過得好,城鎮化的快速提升是不需要太過操心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于專家的建議,斗門區有關人士表示,該區新青、富山兩大工業園發展迅猛,高端制造業、生物醫藥業、軟件開發行業等都在近年來落戶駐扎,加上北部地區的生態旅游業等,吸引的人會越來越多,斗門區對產業發展很有信心,不愁吸引不到人。此外,港珠澳大橋通車后,也會帶來大量人口到斗門買房居住,這些人群有消費能力,會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斗門區也會在配套建設方面走在前面,城鎮化率大幅提升相信不會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