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華林,全長約1.2 公里,面積約1.02 平方公里,位于武昌老城東北角,為胭脂山、鳳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墻所環抱。地勢起伏,環境優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當年,曇華林里“霧市絕塵,煙嵐枕郭”,風景秀麗。花園山上,“靄園叢秀”曾是鄂城八景之一。武勝門正街,商業繁盛不亞于漢正街。明代衛所、王府,清代衙署、貢院,以及佛寺、道觀,代有更迭,積淀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的底蘊。近代“洋屋”星羅棋布,教堂、學校、醫院,如雨后春筍,帶著異國情調,向人們傳遞著西方文明的信息。江夏民居、西式建筑、名人公館、普通宅院,五方雜處,風格各異,堪稱中西建筑博物館。林則徐修建豐備倉,儲谷賑災;張之洞創辦新式學校,育士儲才。吳祿貞撒播反清火種;劉靜庵集結首義力量。陳獨秀演說革命,董必武組建黨團。賀龍整訓隊伍,郭沫若宣傳抗戰……這里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全國掀起風暴;這里的一山一石,都銘記著歷史名人的豐功偉業。
新中國成立前,被民間稱為外國領地的曇華林地區,不僅集中建造了一批西式教堂、學校、醫院,也是名人別墅高檔民居集中地區之一。晚清時,基督教英國倫敦會在曇華林一側的戈甲營建造了崇真堂。天主教會在曇華林一側花園山的傳教基地占地25.173 畝,建西式洋房20 棟,總建筑面積7632.98 平方米。英國倫敦基督教會1880 年在曇華林18 號創辦武昌仁濟女醫院,占地10.899 畝。曇華林東端街北側是前清“豐備倉”遺址,現為武漢市第14中學校園。東端街南側是美國圣公會于1871 年創辦的文化學校舊址。原仁濟男醫院左側今曇華林17 號是知名人士陳時于民國14 年5 月向劉強生購置的住宅。曇華林15號是原仁濟醫院院長葉克誠民國11 年向文金壽等購買的住宅。曇華林21 號是文華學校教職人員洛丹山于民國8年向劉威侯購置。曇華林31 號是“北洋水師”官員以翁謙益堂的堂名于民國14 年向肖功亭購置。這就是曇華林,它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沃土、中西文化并生的花園,也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前沿、歷史名人成長的息壤。
1、2003——2006 年,制定保護規劃,啟動保護性改造由學者、專家、媒體力量共同推動的“曇華林熱”,得到市主要領導的積極回應,并于2005 年決定啟動曇華林歷史街區保護改造工程,武昌區于2006 年7 月27 日做“曇華林歷史風貌街區項目保護規劃”,同時做“武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6—2010 年)”。2006 年始,市、區兩級政府斥資1.3 億元,對曇華林西段道路和房屋立面進行了整修,修繕了一批優秀歷史文化建筑。
2、2007——2012 年,建設藝術村,促文化產業發展2007 年8 月,武漢博華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籌備打造“曇華林藝術村”,2008 年7 月,武昌區文化產業辦公室給予畫室經營業主房租優惠政策,引進李三漢、劉政德等一批中青年藝術家,各類藝術展覽、創作、培訓、藝術用品專賣、藝術沙龍會所等40 家。2009 年,武昌區文化產業辦公室規劃 “曇華林藝術村”, 2009 年6 月12 日,武昌區曇華林藝術村管理辦公室曇華林藝術村文化產業發展激勵政策,出臺產業發展指導目錄。2011 年12 日,武昌區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若干政策。
3、2013 至今,綜合培育、開放經營2012 年5 月,武昌文化旅游公司成立,隨后與糧道街辦事處緊密互動。5 月20 日,湖北美院曇華林校區升級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曇華林藝術區”。7 月5 日,“走進曇華林,愛我武昌城”中小學生夏令營開營,12 所中小學200 余名師生代表。向全區中小學生發出倡議:做熟知武昌歷史文化、熱愛武昌、宣傳武昌、善于發現“武昌美”、遵守公德、文明有禮的武昌人。2013 年11 月8 日,第二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藝術區正式開展。“曇華林”論壇首場取得成功。11 月30 日,省委、省政府共同為曇華林藝術區“湖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授牌。2014 年春,愛在曇華林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由文旅公司牽頭,武昌武漢文化藝術跨界聯誼性沙龍開始活動,藝術節在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