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國家新型城鎮化面臨的重大核心問題,而作為純工業地帶、外來青工占比高、人口凈流入地的基層政府,究竟能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開展哪些工作?大浪青工活力“第三個8 小時”項目正是我們幾年來的一點探索與實踐。
大浪原屬于深圳關外的工業地帶,人口暫常比例倒掛,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大浪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區以北, 是從原深圳寶安龍華鎮分設而來,現隸屬于龍華新區。大浪辦事處成立于2006 年4 月29 日,轄區面積37.84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7.8 平方公里;下轄5 個社區工作站、20 個社區居委會(均為“村改居”社區或稱“城中村”社區)。現有各類企業5600 多家(包括貿易,工業,商業等),總人口48 萬人,80% 為青年群體(18-40 歲),而本地戶籍人口只有9328 人,暫常比例嚴重失衡、倒掛,是典型的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區域。
大浪40 萬外來青工的市民化是他們融入城市、成為城市居民、實現青春夢想的關鍵,而我們以青工活力“第三個8 小時”作為重要切入點。工作時間長、收入低、工作不穩定等因素是城市農民工群體面臨的普遍問題。而對于大浪40 多萬外來青工而言,婚戀交友、心理調適、成長煩惱、人生規劃等問題更是經常困擾著他們。他們也是一群敢想敢闖、獨立自主地選擇人生道路的年輕人。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了解,我們發現,他們渴望得到企業的認可、城市的接納和社會的關愛。他們有強烈的參與社會、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需求,希望通過努力和創造實現身份角色的轉變,改變現實境遇和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
青工的素質決定著大浪的未來!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們一直關注青工的“第三個8 小時”(第一個8小時是工作,由市場、企業來安排;第二個8 小時是家庭生活,由個人自我安排;“第三個8 小時”主要是指在業余時間、公共空間完成的社會活動,應由政府、社會共同安排)。以此作為提升青工綜合素質、促進他們更快成長的突破口。我們始終堅持提供扎根基層、便于參與的社會公益實踐,創造改善公共活動空間,引進聚合外部社會資源,為廣大青工朋友開辟了一條“主動參與- 拓展能力-提升素質- 融入城市- 奉獻社會- 實現夢想”的發展之路,為他們營造充滿活力的“第三個8 小時”。
幾點探索
一、“主動引導”,積極創造青工公共活動空間
大浪片區曾是原深圳寶安龍華鎮的配套工業區,片區功能單一,公共空間、生活配套嚴重不足。廣大青工每天重復著“流水線- 食堂- 宿舍”三點一線式的單一生活,整個片區缺少公共活動場地,更少有青工文體活動。與深圳關內的城區不同,大浪片區更多的空間場地、物業資產等都歸屬于當地企業或本地社區集體經濟組織。
因此,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并且兼顧社區、企業和廣大外來青工的需求和利益,必須通過耐心細致地勸導和持續地配套資金投入,引導社區、企業讓渡部分經濟利益,釋放更多公共空間和活動場地。
幾年來,我們先后投入近3 億元配套資金,陸續興建和改善了一批公共活動設施和空間場地。主要包括:羊臺山森林公園、勞動者廣場、大浪會堂、大浪綠道等18 個社區服務中心;還有14 個社區公園,8 所民辦學校,5 座勞務工圖書館,4 個青春幸福驛站等。這些公共設施和活動空間的開辟,極大地豐富了青工的業余文體生活,他們在“第三個8 小時”可以漫步美麗的綠道,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可以徜徉公園廣場和工友在綠草地上嬉戲游園;可以到圖書館“充電”,到“幸福驛站”尋找心靈的港灣,到社區服務中心體驗家的溫暖;不少外來青工因為有了這些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而愿意工作生活在大浪。尤其是地處大浪核心區的“勞動者廣場”,已經成為廣大青工最喜歡、利用最充分的公共活動空間。特別是每天傍晚時分,廣場幾乎都能吸引上千人到這里休閑,10 余種不同類型、不同主題活動相互獨立、同時開展,相得益彰。曾有一位青工朋友離開大浪后又回來,他說,因為在深圳的其它地方沒有“勞動者廣場”!
二、“穿針引線”,搭建青工文化活動平臺
公共空間的營造和硬件設施的改善,需要政府的投入以及社區、企業的積極支持,而青工文化活動的開展則更需要多方協作和參與。“星光大浪”就是這樣一個由我們政府、企業、義工隊伍、青工等共同協作參與的青工文化活動平臺。我們提供活動經費和專業指導、企業提供舞臺及訓練服務、義工隊伍協助維護現場秩序、廣大青工積極踴躍參與。幾年來,已經有超過3000 名青工登上這個舞臺,“星光大浪”受到中央電視臺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從“星光大浪”走出來的青工樂隊“部落組合”,在2011 年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上勇奪流行音樂大賽組合組第三名以及單項獎“最佳音樂表現獎”。他們在參與中成就了夢想,成為成千上萬青工的勵志榜樣。
“圓夢大浪”讓愛心企業家與困難青工“面對面”。青工選手可以通過猜歌闖關的方式獲得愛心企業提供的公益基金,并現場捐贈給某位困難青工。借助這一活動平臺,企業家的公益愛心和青工的危困需求實現對接,青工娛樂活動中融入更多公益慈善因素,讓愛和溫暖通過青工活動在大浪傳遞。
“大浪大學堂”以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大浪“好青年”。我們積極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創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整合政府、科研院所、民間機構、企業等四方資源,在轄區構筑了一座青工學習型家園——“青年夢中心”。我們特意邀請“有情懷、接地氣、高水準”的香港大學朱濤老師帶領他的團隊進行方案設計。由“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機構運營的“大浪大學堂”更是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青年成長課程。他們實施了“廣大青工服務計劃”、“青年榜樣發展計劃”、“在地組織支持計劃”,推出了“青春故事匯”、“進步銀行”、“一人一伙伴”、“青工帶你游大浪”等活動品牌,激發了廣大青工自主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看到了青工在“社會交往”、“成長調適”、“素質提升”、“自我展示”等方面特有的潛質和活力。
開放共建、多方參與的文化平臺還包括了“羊臺山藝術團”、《羊臺山》雜志、羊臺山書友會、《浪花》青工報、勞動者論壇、大浪戲劇社、書畫攝影協會等,各種社團在大浪蓬勃生長,青工在參與文化活動中不但愉悅了身心,更提升了自己,一批年輕作家、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在大浪成長。青工自創歌曲《有一個地方叫大浪》表達對大浪的熱愛。青春、陽光、進步、健康成為大浪青工文化的標識,2012 年大浪青工文化被文化部評為“農民工文化服務示范項目”。
三、耐心呵護,培育青年公益組織
40萬青工是大浪的主人,他們獨立、自主的責任擔當是大浪未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這幾年,我們也注意引導和培養青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并為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融入城市,找到歸屬,贏得尊嚴。截至目前,我們已有26 個在地的青年公益組織活躍在大浪。這些組織成為廣大青工參與、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大浪義工聯曾榮獲“中國百個優秀志愿服務集體”稱號。
我們大力發展青年義工隊伍,呵護培養青年骨干,傳播公益志愿精神。小草志愿者協會是由來自大浪一線的青工夏東海發起,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已有成員1200 多人。他們利用業余時間,依托勞動者廣場,開展面向廣大青工的文化活動,每天堅持、風雨無阻,“廣場義工”成為了大浪一道亮麗的風景。沐恩志愿者協會則以環保、生態為服務內容,他們以大浪綠道為活動陣地,聚合了十家企業會員和800 名義工,他們宣傳環保,守護社區公園和綠道,為生態大浪搖旗助威。
“愛心之家”讓幫扶救助之風在大浪接續。這是一家專門為外來人員提供臨時救助及相關服務的公益組織。成立7 年來,已為近千名遠離家鄉遭遇困難的務工青年提供幫助,許多“愛心之家”的義工都曾接受過她的無私幫助,而如今他們也參與到幫助他人的行列中。
“優秀輪滑”是由一群活躍在勞動者廣場、熱愛運動的年青人組織的趣緣社團。我們協助他們規范注冊,如今已發展會員2000 多人,他們在展示青春活力的同時,也成為了大浪精神、大浪形象的傳播者。在2013 年的深港建筑雙年展上,他們通過輪滑運動把“舞動青春”、“火熱大浪”的形象帶到了國內外嘉賓和友人的面前。“籃球部落”原本只是幾個熱愛籃球的青年人自娛自樂的社團,在我們的鼓勵下,他們參與公益,自籌經費,幫助困難的青工,逐漸成為了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益組織。
四、“招善引智”,拓寬青工全面成長視野
40 萬青工的成長和提升是一項浩大的社會工程,僅靠大浪本地的資源力量很難完成。因此,多年來我們一直關注與青年成長相關研究機構公益組織保持緊密的互動和合作。
我們與綜合開發研究院、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機構等共同發起“大浪之友”公益人士聯合會,誠邀國內外熱心人士擔任社會建設顧問,加強了大浪與外部的廣泛聯系。北京大學、香港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各界愛心人士紛紛成為我們的有力援軍。通過“大浪之友”,北大同學將大浪作為社會調查的現場,而大浪青工則走進北大課堂、參與他們的課題匯報和交流;大浪草根合唱團第一次與美國耶魯大學男聲合唱團同臺獻唱;在“以大浪看中國新型城鎮化-大浪VS 歐盟四方對話”中,大浪青工與國際學者親切交流,分享大浪青工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體會。我們還組建了“大浪公益聯盟”,通過招善引智,為大浪內外社會組織搭建對接平臺,把優秀的社會組織引入大浪,幫助本土社會組織成長。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小鴨嘎嘎公益基金會、好人好事公益教育機構等社會組織與大浪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助力青工成長。“大浪之友”、“大浪公益聯盟”已經成為我們招善引智,聚合社會力量的有效載體,迸發出正能量,正悄然影響和改變著大浪的青工。
我們的愿景
大浪作為高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邊緣工業地帶,近40萬青工的融入城市、有序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質量的關鍵。作為基層政府,我們的責任重大。但實踐也讓我們認識到,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因此,聚合社會的公益力量,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青工自我發展等都異常重要。
我們熱忱歡迎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社會公益力量、民間智庫加入我們的隊伍,成為我們的“大浪之友”。希望國內外各界的專家學者、愛心人士走進大浪,助力青工成長,讓他們的夢想在大浪落地生根,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自信、從容和有尊嚴!
2013—2014 年深港雙城雙年展上,最富有活力和激情的一幕就是由荷蘭新城研究中心推薦的“大浪日”,激情的歌聲與飛躍的輪滑將大浪青工的強健、樂觀、自信傳達給中外嘉賓。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展現出她最為有力和健康的青春脈動。
今天,我們站在這里的目的不是要宣揚我們的工作取得了成績,而是為了尋找知音,相信有更多的實踐者也面對我們同樣的問題,在一個年輕化的移民聚落中集聚正能量,建設一個健康進步文明的社會,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我們共同來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篇大文章。
大浪案例專家互動交流
張幼云: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就業促進會執行副會長、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就業議程理事會理事
廖曉義: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兼主任
李津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深圳城市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潘 蕓:深圳大浪街道辦副書記
張幼云:通知的時間很短,去年去了大浪以后,確實很受教育。他們的重點不僅是對40 萬青工進行市民化教育,而且是社會管理的創新,以人為本的發展。讓青工融入社會,讓他們充滿自信的、從容的、有尊嚴的生活。我們現在提倡體面勞動、體面工作和體面生活,核心是人的尊嚴。這點很重要。
聯系前面樊綱院長的發言,我覺得“第三個8 小時”跟第一個工作的8 小時是密不可分的。現在討論的是農村轉移的青年人,他們能不能市民化,關鍵在于安居樂業,就是要保證長期的就業穩定性。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取得這一點,不僅讓“第三個8 小時”過得好,首先第一個8 小時的工作必須穩定。“第三個8 小時”的概念非常精彩,為了讓他們能夠長期地留下來,在這里得到發展,政府如何營造一個空間,動員企業家和工會,用三方機制營造一個更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氛圍,還要思考和充實更多的東西。
廖曉義:非常慚愧沒有去過大浪。只能到了現場調研才能發言。我們從1996 年開始推動綠色社區,在城市社區做了12 年以后,2008 年才轉向鄉村。一般做社區工作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能把社區當做一個家,給我帶來很大震動,是特別寶貴的經驗。我有幾個問題想和大家交流。第一個是關于社會組織。我特別想知道這么龐大的人群,社區的黨組織、社區的行政組織、社區的自組織,以及社會的社工組織,互相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第二個問題,它們如何區分各自的責任,社會公共事務是給哪些組織做的,還有哪些私事是我們自己解決的。第三個問題,錢從哪里來,資金是怎么支持這些組織開展活動的。第四,這樣一個城市社區跟周邊的鄉村社區有沒有聯系。第五,文化教育內容大致分哪幾個方面?
李津逵:第四個問題不用回答,在大浪的前后左右都沒有農村了。第三個問題也不用回答,他們非常困難,不是一級財政,他們從公務員的日常辦公經費中擠出兩千萬,就是要做青工的“第三個8 小時”。大浪本來是作為工業區規劃的,到人太多不得不成立一個辦事處的時候,也沒有行政中心、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
潘蕓:我希望可以請廖老師到大浪去,這五個問題可以在大浪進行深度的交流。首先我非常誠惶誠恐,在今天這個場合跟大家分享大浪的案例。在整個社區,本地人口只有不到5%,這么多的青工在大浪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大浪就是他們建設的成果。目前幾十萬的青工住在五千多棟民房里,如果這些青工離開了,大浪就不可能有現在的繁榮,也就不能稱之為大浪了。所以留住他們在這里安居樂業,確實是街道黨工委的重要課題。工作的頭幾年是很艱難的,比如經費問題。我們自己把有限的財力投入進去,建起了很多公共空間。有很多活動都是培養他們自己去開展,這就不需要資金投入了。比如輪滑,是志同道合者組成的社團,我們只是提供一些老師,更多的是培育他們的自組織。
還有一方面是依靠社會力量。尤其是從2012 年開始,李津逵老師關注我們以后,聚合很多社會力量,我們成立了大浪公益聯盟,許多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人士和專家們都過來義務幫助我們。各位專家老師現在知道有一個地方叫大浪,有40 多萬的青工需要大家的關愛,希望大家到大浪來幫助我們。謝謝!
李津逵:大家注意到沒有,潘蕓同志聽到廖曉義老師提問之后,她首先說的是什么?歡迎您到大浪來。這就像很多地方政府看到世界500 強,眼睛就一亮一樣。今天優秀的地方長官是看到優秀的社會組織、公益慈善機構,眼前就一亮。
張幼云:前兩天,深圳有一個企業使我想到大浪的問題。職工發現在企業交的社保和工資完全不對應,沒有得到保障。我想不僅要保證第三個8 小時,第一個8 小時就很重要,要讓企業真正的履行社會責任,工會要起到應有的作用。同時,在工人這個層面,要有自我保護能力及對權利和責任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就業的穩定性。企業愛護工人,員工愛護企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全社會的責任。所以第三個8 小時跟第一個8 小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