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都市文化與傳播研究院主持完成的《2011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近日在上海發布。報告指出,城市規劃的“過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與都市主體的“離心化”,正日益演化為影響和制約中國都市化進程的三大問題。
“富饒的貧困”
規劃熱引來新的大拆大建
上海交大都市文化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表示,“規劃缺乏”和“亂規劃”曾是影響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跟著項目走”和“根據投資需要調整和修編”,對很多城市已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與損失。最大的后遺癥是城市空間形態的同質化和城市經濟功能的批量復制。新世紀以來,規劃意識大大強化,但受中國城市綜合素質和發展水平的局限,加上實際操作中換得太快、操之過急,“換一屆政府換一張規劃圖”和各種雷人“規劃”頻繁出臺,中國城市正迅速地由“規劃不足”走向“規劃過度”。
專家表示,城市規劃在爆炸式地增長,在論證、編制、出臺和實施過程中卻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管程序,眾多規劃不但沒有引導城市走向“理性的增長”,反使城市頻繁陷入新一輪的“大拆大建”,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并深度干擾了城市空間的自然演化與歷史延續,其危害呈幾何級數地增長。據悉,成都新上項目、傾資40億打造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使原建于2007年的老園僅僅3年就棄之不用。
劉士林將這種“規劃過度”稱為“富裕的貧困”,認為規劃不足或不科學固不足取,“過度規劃”一樣也會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表面上很繁榮的規劃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以“產業同質競爭、項目重復建設、空間批量生產”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粗放發展模式,反而淪落成為吸引眼球的城市形象炒作、政績工程的工具。各種“雷人”規劃層出不窮。各城市規劃內容雷同、相互因襲,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似曾相識的文化產業園區、市民廣場、商業一條街、名勝風景旅游區、城市標志性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