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
時間:2021-07-05 15:39:40
來源:城市化網
什么是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擴張,違背自然規律搞建設而使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處于失衡和無序狀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和經濟發展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病幾乎是所有國家城市化過程中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
城市病的主要表現
城市病主要表現在:人口膨脹、交通擁堵、房價高企、住房緊張、能源緊缺、環境污染、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和落后、城市建設中的人文問題、犯罪率問題突出等。
城市病產生的原因
城市化程度越高、規模越大的城市,城市病就會表現得越“全面”。
首先,城市病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城市規模擴大直接導致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人口集聚的時段大多處于該國進行現代化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即工業化發展時期。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在工業化進程中人口持續地向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化進程中的“大城市”趨勢。這一趨勢有著必然性和合理性。工業化的發展通常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資源,而涌入城市的人口可以在城市中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在城市吸引越來越多人口的同時,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就業人口的流動。
其次,城市病的產生主要是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與城市的供給不相匹配。
從需求上看,主要是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生活需求不斷擴大,以及產業不斷聚集產生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需求不斷擴大。供給方面則來自于城市管理者和市場兩方面對上述需求的滿足。對于城市來說,醫療、教育、環境、供水、供電等供給,主要靠政府和市場兩方面提供,其中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則主要靠政府提供。這些方面的供給,不僅受限于城市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以及社會資源條件,還受到政府管理能力,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等多方面的影響。
第三,城市規劃不科學。對城市空間的合理規劃利用是城市化有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交通擁堵就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沒有對城市的發展做通盤規劃,使得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滯后,往往是路修到哪里,車就堵到哪里。交通擁堵不僅導致經濟社會諸項功能的衰退,而且還引發城市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成為阻礙發展的“城市頑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時間和成本,這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還會抑制人們的日常活動,進而生活質量隨之下降。
第四,忽視生態環境建設。先污染后治理是許多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對待發展的思路。在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不重視,對資源的肆意開發已經讓我們嘗到了惡果。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全球的氣候和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加劇、生物多樣化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為改變等。環境污染使得城市從傳統公共健康問題(如水源性疾病、營養不良、醫療服務缺乏等)轉向現代的健康危機,包括工業和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等。
解決措施
第一,采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并產生熱島效應。如果采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就和單中心分開并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
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應該把制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比如原來倫敦的大霧、紐約的案件頻發、東京的環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現,但這些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已經得到不斷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隨之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問題,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對傳統城市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所謂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民生幸福為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遵循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村與城市、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規律,倡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化機制,著力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過程中,強調布局上必須科學合理,功能上必須宜居宜業,品味上必須特色鮮明,產業上必須高端化,管理上必須精細化,執行上必須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