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2010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國際旅游島,離島免稅政策自2011年4月起實施后,赴海南旅游人數逐年增加,全年接待游客數量從2011年的3000萬人次一躍增長到了2017年的6745.01萬人次,旅游收入811.99億元!
在高速增長的背后,海南旅游環境及服務等也不斷遭到外界詬病,旅游人數激增背后帶來資源環境承壓等問題。8年來,海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大開發、大建設中甚至出現一些誤區。
“宰客”名聲揮之不去,海南旅游需要告別粗放模式
雖然海南旅游產業高度發展,然而,“粗放式”增長的背后卻暴露出諸多問題。近年來,三亞宰客事件屢被曝光。2012年,三亞天價海鮮“7菜萬元”事件一度引起輿論口誅筆伐。的哥、導游帶客消費后收取高額回扣等行業“潛規則”,雖然幾經整治,仍屢禁不止。
360旗下調查公司的報告顯示:三亞以人均餐飲消費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高居第二,僅次于中國香港。三亞價格昂貴還包含住宿、出行等多方面。
學者王興斌認為:當前海南旅游的開發比較粗放,大規模資本進入的同時依然延續房地產開發的套路,大量住房、酒店在春節之外時間空置。而海南并不像日本、韓國擁有高端制造產業,因此“離島免稅”只能是通過免稅購買外國奢侈品然后再免稅賣出去,因為在免稅購物方面并未具有國際競爭力。
王興斌建言,發展海南旅游、減少環境壓力的有效方法為應該積極開發人文及養老產業配套建設,特別是健康養老旅游產品的開發。因為海南醫療旅游在地理條件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些冬季高發疾病可以在海南得到緩解。但海南很多地區的醫療條件比較薄弱,日常的保健、醫療服務設施都有待加強,這就需要養老體系服務的對接,其中包括醫保等。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說: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擁有相應比例的勞動人口至關重要,如果養老人口過度也會導致城市缺乏活力,因此在發展養老產業的同時也要發展其他相關產業。”
中央環保督察組敲警鐘:海岸生態風貌破壞明顯
經過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后,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2017年12月23日向海南省委、省政府反饋了督察情況:雖然海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針對長期以來海岸帶無序開發帶來的突出環境問題,大力推進專項整治工作。但與國家要求,與生態省、國際旅游島定位和人民群眾期盼相比仍有差距。
一是對環保工作認識和推進不夠。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全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盲目自滿,熱衷于搞“短平快”的速效政績工程,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一些自然保護區、優質自然岸線、生態脆弱山體遭受破壞,成了當地生態環境難以撫平的傷痛。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嚴肅性、科學性。全省清理發現的112宗越權審批等突出問題,至督察時尚無一宗實施問責。
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嚴肅性、科學性。比如,2014年萬寧市沒完成大氣改善目標而被省生態環保廳約談,但在省政府組織的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卻被評為優秀;2015年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不合格,全省倒數第一,但在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卻為順數第一。這種自相矛盾的考核結果,導致考核導向作用嚴重虛化。
一些部門和地方不作為、亂作為。全省海水養殖無序發展;同時還對文昌麒麟菜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椰林灣海上休閑度假中心、南海度假村人工島2個填海項目違規開展竣工驗收。省水務廳統籌推進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不力,大量污水直排,城市內河內湖污染嚴重。
二是海域岸線自然生態和風貌破壞明顯。沿海市縣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況嚴重,對局部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或破壞。儋州市政府及海洋部門化整為零違規審批海花島填海項目,項目施工造成大面積珊瑚礁和白蝶貝受損。萬寧市日月灣綜合旅游度假區人工島月島項目于2015年10月未批先建,直至督察進駐時才實際停止違法填海行為,周邊岸灘已出現大面積淤積并形成連島沙壩,破壞了海洋自然風貌。房地產和養殖等違法違規項目侵占海岸帶,占用大量優質岸線資源。全省海水養殖長期無序發展,大量灘涂養殖位于潟湖、河口等污染物不易擴散的區域,甚至違規占用自然保護區和沿海防護林。
三是部分自然保護區管護不力。例如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32公頃陸域面積長期未納入實際管護;人類活動頻繁的鹿回頭片區大洲島海域和小東海海域活體珊瑚蓋度分別從2013年的42%和18%下降到2016年的20%和5%。
四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量生活污水處理項目進度滯后。一些市縣生活垃圾大量堆存,臭氣彌漫,滲濾液直排,群眾反映強烈。
督察組通報之后,海南開始嚴肅責任追究。僅一個月時間,就出動執法人員6080人次、檢查企業1007家、處罰金額近億元、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3宗……
念好生態環境保護“緊箍咒”,“督企”和“督政”并重,這是一項持久戰,稍有松懈,違法違規現象就可能反彈,海南任重而道遠。
官員拍腦袋造勢,“海南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尷尬了誰?
2010年初公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海南省未來應高標準規劃建設海洋、熱帶雨林等旅游主題公園,大力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文化體育及會展產業,保持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2012年4月1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在博鰲舉行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新聞發布會上,時任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宣傳部長、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黨工委書記的譚力高調宣布:將在海南島東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縣的黎安、新村、三才等三個鎮范圍內設立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其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可開發土地面積39.6平方公里。試驗區將實現“三年成勢、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目標,建設一座兼具海南特色、中華底蘊、世界視野的文化之城。一時間,這個“高大上”的手筆成為熱點。
然而,該試驗區一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質疑:首先,《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實際上已經把海南島作為全國發展旅游的“先行試驗區”了,有無必要再在島內再搞一個60多平方公里的所謂“先行試驗區”?其次,建設這樣一個試驗區,是否會帶來行政資源、財政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第三,即使建成,是否又能“先行”?
根據所宣布的規劃,先行試驗區實際上是在陵水縣大片富饒的農業用地上再造一個城市。而在當時,全國類似平地造城而以失敗告終的案例比比皆是。
盡管如此,海南方面還是強力推動“先行試驗區”的上馬。直到2014年7月,隨著譚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停職并接受組織調查,該“先行試驗區”也從熱點,變成了一個令當地政府尷尬的話題。
所謂先行試驗區,說白了是浮躁和沖動的產物,是亂作為的結果。往深里說,是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而避免靠少數官員拍腦袋決策。多年來,在一些地方,一些官員總是習慣于大手筆、大聲勢,追求所謂轟動效應,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顯現政績。而這樣的結果無非是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浪費、留下一個又一個爛攤子供后人收拾。因為只有深刻反思,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