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云: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前中國就業促進會執行副會長
聽了金德鈞主任的十年工作回顧和蔡義鴻秘書長介紹的2017年工作設想,我覺得很好。城市化委員會走過十年,回頭看所取得的成績,挺不容易,我首先表示敬佩。就像剛才金主任在他的講話當中講到的,城市化委員會是國內城市化領域的第一個民間組織,開啟了一個先河。盡管還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我覺得城市化委員會真不容易,特別是剛才講到的峰會、雜志、論壇、案例和起到的作用,而且跟國際交流產生的影響,我認為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于城市化率的研究工作,做的很深入,不僅在社會上產生了影響,而且引起了高層的重視,在此表示祝賀,也向堅守在城市化委員會領域工作的以蔡義鴻為代表的工作團隊表示敬佩,希望你們能堅持下去。開展城市化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工作非常重要,當然做起來很不容易,我參加過幾次指標體系的討論,深知其中的難度。現在,這方面工作亟需加強專業性和科學性,要讓這份評估指標體系經得起各方面考驗,要拿的出去。
國內有沒有在城市化領域做了很多研究性的機構呢?有。出的報告、藍皮書都有,但是有一點,城市化委員會的特色就在于接地氣,這是現在很需要的。當然,接地氣要有很好的專業科學的技術背景,同時戰略思路要富有開創性和引領性,如何轉化為操作層面,城市化委員會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對中國優秀農民工的表彰等,關注城市化中的人,這些都做得很好。結合2017年的工作重點,我覺得涉及面很廣,而且看的出來這些工作在深化、在拔高,又拔高、又深化是不矛盾的,戰略層面的思考在拔高,當然,需要進一步的系統化,同時要更深入地結合基層,在操作層面落地,夯實這些工作。
這些工作要做好,背后要有資金的支持,可以成立相應的基金會。另外,還要有團隊,沒有研發團隊是不行的。現在國家力推PPP模式,像城市化委員會這樣的民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公益的性質,怎么做PPP?我希望在這方面可以研究一下。因為類似這樣的機構,不能全是公益,很大程度上不搞市場化運作又行不通,怎么做,這里面涉及到創新。
2017年,城市化委員會成立十周年,如何向前發展,我們要創造一個什么樣的模式,希望出現一個什么樣的愿景,需要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