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塑城市活力:從“車輪城市”向“腳印城市”轉型
湛江是“一灣兩岸、擁灣發展”的海灣城市,中心城區呈組團式發展,海灣西岸建成霞山、赤坎一南一北兩個老城區,由三條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相連接,市區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期“潮汐式”擁堵現象越來越嚴重。建設“以人為本、公交優先、行人優先”的腳印城市,推動城市交通從“資源管理”向“需求管理”轉變。通過建設生活化街道、緊湊型街區,強化社區開放通達,打造適合公交出行、安全騎行、休閑步行的低碳出行城市。初步形成了緊湊型的街區,構建了多元的生活化街道和宜人的慢行系統。腳印城市建設在湛江全面推進、深得民心,近途步行、短途騎行、中途公交、遠途拼車出行成為市民喜愛的綠色出行新時尚,交通擁堵現象得到一定的緩解,城市活力和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重構生態框架:從“水泥森林”向“海綿城市”轉型
通過嚴控開采和涵養回補,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控制;實施“水清岸綠”工程,對14條“臭水河渠”進行了流域截污、生態治理,主要河流水質顯著提升;全面排查并完成易澇點的整治,“水浸街”問題明顯改善;粵西首個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為海綿城市的建設、運營、監測和評估等系列工作提供了平臺基礎,應急能力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力地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后續工作。同時,相繼建成的海綿道路、海綿公園、海綿小區為城市增加大量的人工海綿體,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目前,萬達廣場、保利愿景花園、京基城2期、君豪酒店等四個建筑獲得了廣東省或國家綠色建筑的標志,初步達到了海綿化建筑與小區的要求;在建的華田路、源珠路等城市道路認真落實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初見成效。城市從水泥森林、硬底化向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健全,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轉型。
(三)重建物行循環:從“垃圾圍城”向“循環城市”轉型
積極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圍繞資源高度循環利用總要求,著力構建循環產業和社會資源循環利用兩大體系,重點實施58個循環示范項目。突出利用湛江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兩個國家級臨港重化產業項目隔墻布局、同步建設的機遇,推進高爐礦渣高值化資源化和鋼廠含鐵塵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鋼鐵石化循環經濟;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循環經濟信息服務平臺和技術研發及孵化器平臺,強化循環經濟服務支撐;推進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分類處理體系,在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注重用社會和市場力量推進廢品回收,實現垃圾“化整為零”,就地回收處理,強化了城市污水處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廣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正在從資源消耗從向資源循環利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