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城市化不是從工業開始,是從居住開始,城市化的成果是僑鄉。從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抗日戰爭前的二十年時間里,臺山僑鄉正式形成。這一時期臺山的交通、通訊、電力、采礦、房地產、教育、商業、金融等非農產業大發展,從農業轉移出來進入城市就業和居住的人口比率大大增加;同時臺山城鎮數量也出現了驚人增長,一系列新型的小城鎮和新型的鄉村聚落沿著河流公路和鐵路出現,改變了臺山的空間結構;回鄉的華僑和“留守人群”把家搬到了這種小城鎮和新村,住上了洋樓洋房,用上了電燈電話。這一場百年前的“農民上樓”有力地將西方城市文明在臺山和四邑地區做了一場大普及,從交通工具、建筑形式、衣著打扮、餐飲習慣、語言詞匯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股“西化”的潮流。
臺山城市基本功能缺失在百年前已顯現,陳宜禧曾向孫中山建議開辟赤溪縣的銅鼓為商埠,把新寧鐵路擴展到銅鼓埠,開展對外貿易,以與香港爭衡。他還打算把新寧鐵路北展佛山與廣三鐵路銜接,南展至欽州遙接海南島。他曾選送同鄉陳宏駒等人在美國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后回香港創辦華洋織造公司。但是巨大的慣性使臺山很難擺脫勞務輸出的路徑依賴,臺山始終沒有形成影響一方的城市基本功能,戰爭中毀棄的新寧鐵路不僅沒有因當下的工業化而復興,甚至到了線路走向都需要重新考證的程度。
因商而興的城市是國際資本在全球化時代在中國沿海設立的貿易節點,這些城市圍繞著港口碼頭首先形成了修造船業、洋行和銀行。接下來會發展城市公用事業如自來水、電車、煤氣等等。有了貿易就有金融,有了貿易和金融,現代工業的產生就只是時間問題。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后,外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于是紡織、機器制造、造紙、印刷等等參與國際分工的現代制造企業隨之出現,上海、漢口、天津等因商而興的城市從而夯實了工業化的基礎。
城市的功能分為基本功能與非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指的是城市為本市以外地區服務的功能,例如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工業集群、金融中心、交通樞紐、大學城、醫學中心以及重要的名勝古跡等,一般稱之為“產業”;而非基本功能,是指為本市范圍內服務的活動,如商業服務業、地方行政機關、公共交通和中小學等,一般稱之為“服務”。城市的性質和發展規模,主要取決于其基本職能也就是“產業”。
毫無疑問,臺山的城市功能主要是“服務”,這是由臺山與海外華人社會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僑匯投資的主要方向用于家人住房,再從房地產業延伸出市鎮建設、公共交通、中小學、醫院、電力、通信、鐵路等等為臺山本地居民服務的城市功能。除了少量的采礦業和制糖、織布等手工業外,臺山在工業、金融、對外貿易等等方面投資并不多。這就使得臺山的城市性質帶有明顯的對美國西海岸的配套性和依附性。
今天中國內陸也有大量的縣城和鄉鎮,依靠在沿海打工人們寄回的資金建設起來。這些城鎮不具備發展工業的條件,也是“農民上樓”、服務功能為主,這樣的城市化能走多遠,臺山應當是這些地方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