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僑圩驚心動魄之處不僅在當年的風華,更在與當年風華形成鮮明對照的今日衰落。無論僑村還是僑圩多數都已十室九空,斑駁的立面、開裂的墻體、銹蝕的鐵藝,更有一些坍塌的屋頂和被野草枝藤遮掩著的殘垣斷壁,寫盡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深深感傷。建筑是石頭書寫的史書,而且是不會說謊的史書,上面記錄著臺山城市化經歷了一場迅猛的繁榮和一場斷崖式的跌落,留下一場高潮之后空空曠曠的退潮。
經歷了八年全面抗戰和五年內戰的中國,在戰后東西方兩大敵對陣營之間選擇了向蘇聯的“一邊倒”,從此僑居美國的臺山人鮮有落葉歸根、置產興業的動力,臺山因此切斷了與美國創新源的聯系。
臺山上洋芋廣場上的風雨市場
臺山是異地工業化帶來的本地城鎮化,本地沒有工業化的根基,百年前居住城鎮化落幕之后,僑鄉的農民依然以農業為生。而祖上或父兄留下來的洋樓洋房對他們而言是一筆難以支付折舊費用的固定資產。這就是今天一排排失修的歐式騎樓下擺放著農具、停放農用車的時候,叫人心生悲涼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