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把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當作一個國家最根本的保障,稱之為“第二國防”,把醫生護士親切地稱為“白衣天使”。但也要看到,醫療領域還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少數醫院亂收費、多收費,某些醫生收紅包、開大藥方,醫患關系一時劍拔弩張,整個醫療行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在這一背景下,《醫者仁心》一播放就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強勁的“白色風暴”。它講述了一群充滿社會責任感的醫生找回職業信仰、守望生命尊嚴的故事,有力地回答了我們應該怎樣以科學的態度讓醫學回歸本義,怎樣本著公正的態度實現醫患和諧。許多觀眾對該劇給予好評:“如果你是醫務工作者,如果你曾經是患者或是患者家屬,收看《醫者仁心》定能讓你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當下的醫患關系,多一份理解和感受。”
在中國古代,醫學被稱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明言:“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這說明,醫學之偉大除了它能治病救人的技術性,還在于它的人文性,醫學的本質是對生命的關愛。《醫者仁心》的一個全新視角就是呼喚“仁心”,并將之作為和諧醫患關系的靈魂。透過主人公鐘立行這一藝術形象,《醫者仁心》傳達出對現實的態度、反思和希望。鐘立行以純潔與神圣的精神行醫,對病人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他身體力行,踐行著特魯多醫生的名言:“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他以榜樣的力量打造新的機制,建設新的團隊,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全科人才。他嚴斥“愛病不愛人”、只關心課題病例的研究體制,鞭撻重論文輕能力的學術弊病。鐘立行用他善良、寬宏的人格魅力昭示我們,作為醫生,不僅要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胸懷大愛,這才是醫學的至境。有了這樣的境界,醫患關系何愁不和諧。
不可否認,醫患糾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輿論特別是大眾媒體的影響,有一些對醫療行業的負面報道,如果不能正確看待,也容易造成誤解。《醫者仁心》以真誠的現實主義精神表現生活,不偏袒、不折中,客觀真實地揭示出當前的醫患現狀。姚淑云家屬對護士長暴力圍毆,蘇教授兒子對父親醫療事故無奈沉默,王歡父母對武院長“以怨報德”,不僅集中反映了保護患者權益的社會吁求,還將心比心地還原出醫生合法權益受損的委屈與迷茫。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無需回避,因為我們有決心、也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只要醫患雙方跨越相互戒備和防范的鴻溝,真誠溝通,就一定能戰勝疾病,共建和諧。而醫生們奮力挽救生命的一個個情景,更使我們深信,全國600多萬醫護人員,絕大多數對病人都是真誠而友愛的,是不求回報的,他們在壓力下對理想的堅守,對使命的恪守,讓我們看到,和諧的醫患關系正在回到我們身邊。
《醫者仁心》將價值導向和社會效果放在首位,將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寓于時尚鮮活的藝術創造之中,為醫患之間搭建起了愛的“鵲橋”,為構建和諧社會奉獻出了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