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城市化委員會國際交流專委會專家顧問、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繼凱發表文章稱,要科學認識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經濟發展新機遇。
李繼凱稱,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GDP的規模擴張主要是通過需求側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實現的,強調大規模的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但是,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需求側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三架馬車”遭遇巨大挑戰,投資引發產能過剩、內部需求難以啟動、外部需求下降影響出口等一系列問題凸顯。同時,高稅收成本、高融資成本、高行政成本對需求側的制約作用也日益明顯。為保障經濟中高速增長、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等目標均衡實現,應當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雙管齊下,統籌施策,這樣將產生更佳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是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投入等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指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要素升級(技術進步、知識增長、創新驅動等)等。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傳統生產要素投入的貢獻活力下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日益緊迫。這對于化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壓力,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發展引擎具有重要意義。
李繼凱表示,當前,高稅收成本、高融資成本和高行政成本對我國供給體系構建產生約束,致使供給側作用的發揮受到抑制,供給結構老化,導致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可以說,當前的供給約束、供給抑制和供給結構老化正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就可以恢復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開啟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周期。
李繼凱指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分為“新供給形成、供給擴張、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四個階段。而2009年至今的中國經濟由于太多產業處于“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盡管宏觀調控一再發力,擴大總需求,卻止不住經濟增速連續五年的下行。中央政府此時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然是抓住了中國經濟“供給結構老化”的主要矛盾。因此,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放松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方能從根本上恢復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啟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周期。具體來說,供給側結構改革,主要是對土地制度與產權、經濟體制與國資、科研教育與投入市場、金融體制與機制、分配機制等方面的改革。
綜合以上分析,李繼凱認為,深刻把握當前的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首先,供給側結構改革有利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對于形成新的發展理論及發展方式、挖掘新的市場需求潛力,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下行的重大對策,是有效應對當前的市場需求不旺、產能結構性過剩、經濟發展活力下降、出口下滑等的重要選擇;再次,在實體經濟發展苦難、新興經濟脫節、金融體制將會、服務業發展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有助于化解當前經濟風險。最后,有利于啟動市場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結構性產能過剩、資源依賴、破解資源過度依賴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困境,進一步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李繼凱表示,我們要科學認識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新機遇:一是“傳統產業”將重獲發展機遇。因此,供給側結構改革應特別推進工業結構的調整,尤其針對鋼鐵、水泥、煤炭、油氣、有色金屬等上游產業。同時,針對房地產行業高庫存現象,要把房地產去庫存與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結合,重視新基礎設施建設與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二是 “服務產業”將獲發展。“供給側改革”將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大調整,這也意味著社會將會為提供中高端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資金、金融和技術,而信息及互聯網產業、教育及培圳產業、文化與智慧產業、服務平臺與社會化服務產業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三是 “軟資源”將會創新“硬價值”。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企業發展戰略、形象品牌化、資產證券化等組成“輕資源”對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要素升級意義重大,并將會創新“硬價值”。四是“舊領域”將產生新需求: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供需錯位”的局面將會得到有效改善,傳統的“舊領域”將會衍生出新的需求,逐步形成個性化、層次化、多元化的供給市場,并衍生出新的需求。五是“舊市場”將生產新價值。隨著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市場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原有的市場需求不斷升級,并促使新需求產生,從而創造出新的市場價值。
最后,李繼凱指出,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強“供給側改革”,表明中央決策堅持問題導向,從生產供給端入手,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供給成熟”、“供給老化”階段,“供需錯位”問題日益突出,需求出現新升級,只有產業結構調整跟上來,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將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加快出清,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