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國家測繪局主辦、中央新聞媒體支持的“數字城市中國行”大型宣傳報道活動走進北京西城區。作為國家測繪局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第一批試點的北京西城區,積極推進基礎數據庫、共享平臺和應用系統建設,為城市正常、穩定、協調、有序地持續運行提供了技術保障。
據西城區副區長王粵介紹,“常態城市管理、應急處置、便民服務、政務值守四位一體”理念在西城區信息化城市管理平臺上得到生動體現,通過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使得城市運行管理的指揮調度職能得到有機整合,實現了城市常態管理與應急處置城市管理與便民服務、城市運行監控與重點工作保障的有機銜接,在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區域發展的綜合能力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西城規劃分局副局長楊卓向新聞媒體匯報了“數字西城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總體情況,經由市規劃委推薦,2009年11月,經西城區區政府專題會決定,由規劃分局牽頭、區信息辦等單位配合,開展數字西城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積極推進基礎數據庫、共享平臺和應用系統建設,突出三維地理信息服務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西城區信息化基礎建設和科學應用水平,取得了顯著成效。
西城全區面積僅為50.7平方公里,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首都功能核心區之一,是國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載體,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傳統風貌重要旅游地區,國內知名的商業中心,整體城市化水平高,全部是城區,這一方面對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西城區信息化建設起步早,基礎好。具備了較為豐富的地形圖、影像、地名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料,建立了安全隔離的政務網和互聯網兩套網絡系統,雖然西城區的信息化建設已開展較好,但調研表明,目前的地理信息應用主要集中在二維平面數據上。 城市運行和管理的進步,對以地理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測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字西城”建設中,以自主創新為推動力,實現了一大批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如地上地下三維一體化技術、地理信息數據保密處理技術、海量數據的分散管理和集成應用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等。并得到了市科委“綠色通道”項目的支持,從服務和應用兩個方面對框架建設進行拓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根據數字西城的特點與要求,建設內容概括為“一庫、一平臺、四應用”,在軟硬件、網絡環境等的基礎支撐下,建立一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實現基礎信息的更新維護;搭建一個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實現網絡化、可視化、分布式的在線服務;以規劃、房產、應急、公眾服務領域為示范,建立專題應用系統;建立完善地理信息共享使用及維護更新的長效機制,并根據需求面向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適度的拓展應用。
目前已建成了多尺度、多類型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包括:覆蓋全區的1:500、1:2000、1:10000比例尺數字線劃數據;覆蓋全區的0.2米分辨率數字正射影像;覆蓋全區的5米格網的數字高程模型;覆蓋全區的1:2000和1:10000的政務版電子地圖;覆蓋全區的精細三維模型;西城區多個年度的歷史影像。形成了綜合的地理信息體系,滿足了西城區城市管理“一張圖”的應用需求。
建成了全區權威的、唯一的和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整合集成了各種類型、各種尺度的數據內容,提供了在線地圖、標準服務、二次開發、零碼組裝等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的服務方式,滿足了政府及其部門綜合決策分析、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換的需求。
完成了規劃、房產、應急、公眾等領域的典型應用系統,并針對西城區對地理空間框架需求迫切的部門,如發改、國土、環保、園林等部門以及街道、社區綜合管理方面開展了拓展應用研究,突出三維地理信息服務特色,為城市規劃、運行管理、公共安全、綜合管理等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