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昔日全國聞名重工業城市,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棋子已然落定,工業格局發生悄然變化。
最高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國內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從這里相繼下線,自主創新讓傳統產業重覓生機。
以南湖生態城為代表的唐山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案例,入選世博會參展“城市最佳實踐區”,向全世界展示資源型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的典范。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唐山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00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民生投入逐年上升,占到財政支出的50%以上。
……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趙勇坦言:“唐山這幾年發展很快,關鍵在于擺脫了對傳統發展方式的依賴。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城鄉等值化、社會治理和諧化、黨建科學化,唐山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五化’恰如五大支柱,擎起一個新唐山!”
新型工業化:
促使資源城市華麗“轉身”
唐山,以“中國近代工業搖籃”著稱。2006年,唐山GDP達到2363億元,超過西部很多省份。然而,榮膺“河北經濟第一強市”的喜悅勁頭還沒過,唐山就因污染問題被原國家環保總局“區域限批”。
這對唐山無異于當頭棒喝,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唐山人覺醒,堅定了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心。唐山市市長陳國鷹對此深有感觸:“唐山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稱得上是壯士斷腕,動的刮骨療毒大手術。三年里,唐山因淘汰落后產能影響GDP176億元、財政收入22億元,但我們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心從未動搖,科學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滯!”
一座座小高爐被拆除,一座座小水泥廠被關閉,一根根煙囪被拔掉……唐山累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401萬噸、鋼1257萬噸、水泥1156萬噸、造紙35萬噸,關停了100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爾將39家民營鋼鐵企業整合重組為“渤海”、“長城”兩大鋼鐵集團,以全面推進地方鋼鐵企業整合重組和裝備升級,實現企業經營集約化、裝備大型化、產品尖端化、生產清潔化、布局合理化。近期,唐山市正在謀劃將唐鋼、電廠和所有陶瓷企業搬出市區,“讓市區變成真正凈土。”
與此同時,唐山在“雙高”行業大力推廣煤氣、鋼渣、煤矸石綜合利用、高爐余壓發電、干法熄焦等50項高效節能技術。2009年,唐山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降低11%和10.5%。到2010年末,唐山市各縣(市)區萬元GDP能耗有望比2005年下降20%,能源消耗由占全省三分之一降到四分之一。
而一旦走上了綠色增長之路,唐山義無反顧,具有唐山特色的新產業格局破繭而出。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精品鋼鐵、裝備制造、化工產業,煥發勃勃生機;中國動車城和高速動車組研發基地建設,為我國時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車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奠定良好的基礎;洗選煤裝備制造研發基地的建設,使這個煤炭基地進而成為了全國重要的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國內首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煤炭安全裝備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的焊接產業基地已形成規模效應……
2009年,唐山啟動實施了“三百計劃”:即培育100種優質、高附加值、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用100項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引進100名產業結構調整領軍人才。以電動汽車、激光電視、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汽車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產品逐步實現產業化。
渤海灣畔的曹妃甸,冽冽的海風中,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2009年曹妃甸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9億元,是前6年的總和。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將達到1515億元。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董朝暉告訴筆者,作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曹妃甸不僅圍繞現代物流、鋼鐵、化工和裝備制造四大產業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上下游企業間的“無縫鏈接”和清潔生產,而且將在全球搶占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高地之際發揮重要作用。“曹妃甸將按照建設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的功能定位,積極打造低碳工業園區,成為唐山經濟轉型的試驗地和示范區。”
以曹妃甸為龍頭的唐山灣“四點一帶”地區,將成為環渤海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和強大引擎。讓人稱奇的是,這里遍布的工業園區,大部分是改造利用的沿海灘涂。10多年來,僅海港開發區就在沿海灘涂上填方造地1340多公頃,沒有占用耕地就安排了340個建設項目。而曹妃甸遠期規劃30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全部通過圍海造地改造荒灘來解決。
揚帆破浪自從容。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唐山發揮區位、港口、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打好“組合拳”。唐山灣“四點一帶”區域,完成工業增加值417多億元,占全市的2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6多億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0個百分點。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00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全部財政收入413.3億元。
2010年3月16日,30個總投資額達626億元的產業項目又在曹妃甸集中開工,新開項目幾乎都是港口物流、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均是符合產業發展鏈條,低碳循環經濟項目,曹妃甸已進入產業加速聚集、城市配套建設的嶄新階段。
新型城鎮化:
讓生態城市快速崛起
舊城升級,新城崛起,冀東城市群初見雛形。對于新型城鎮化,唐山明晰發展路徑:以市中心區和曹妃甸新城為“雙核”,以北部山前城市帶、南部臨海城市帶為“雙帶”,協調發展,構造城市空間新布局。
三年前的一幕對于唐山市委書記趙勇來說,記憶猶新。那是他剛到唐山不久,他在街頭乘坐出租車讓司機拉到唐山最差的地方。結果3次都被送到了南湖。面對一眼望不到邊、遍布垃圾的采煤塌陷區,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徹底治理這里的環境!
而今,規劃面積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態城初具雛形,成為以文化創意、運動休閑、旅游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綜合景區。2009年“五一”,生態城核心景觀區南湖公園開園,一下子迎來10多萬市民。他們驚喜地發現,昔日臟亂不堪的采煤塌陷區,竟然成為賞心悅目的生態公園,碧波蕩漾,草木蔥蘢,鷗鷺翔集。七汪湖水連綴成的湖面竟然比杭州西湖還大!
“神奇南湖、生態南湖、好玩南湖、文化南湖”,成為唐山一張亮麗名片。唐山還將生態城的理念不斷擴大,包括南湖生態城在內的“四城一河”建設方興未艾。
鳳凰新城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是具有區域性商務中心、金融中心、總部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功能的現代化標志性新城區;空港城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是依托唐山機場打造的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為支撐的國際化、創新型新城。
曹妃甸生態城于2009年3月開工建設,到2020年將建成一座150萬人口以上的國際示范城市。唐山市規劃局局長林澎對這座“藍色港灣、綠色城邦”情有獨鐘:“鳥語花香還只是淺綠城市的追求,曹妃甸新城的目標是深綠城市。‘深綠’意味著產業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這里,每栽下一棵樹,每建成一棟樓,都要服從于這座生態之城的生態理念和綠色規劃……”
為達到這一目標,唐山圍繞曹妃甸新城提出了多達141項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經過充分論證,并將全部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
與“四城”相映成趣,是唐山全長57公里的環城水系。“兩線”、“五區”、“十八景”,成為市區一條美麗的項鏈。不遠的將來,唐山人將實現“華北水城”的夢想。林澎解釋說:“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把主城區擴充186平方公里,建成300萬人口、宜于人居的大城市,使之成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支點。”
目前,唐山城市化率年均增長2.1個百分點,達到51.2%。不僅城市“舊貌換新顏”,縣城擴容升級也在快馬加鞭進行著。筆者從唐山市農工委獲悉,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1.25%,城鎮發展綜合指數居全省首位。結合承辦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唐山加快生態城市建設步伐。抗震英雄李玉林說:“20多年前,唐山有個順口溜,登上鳳凰山,遠眺新唐山,到處黑煙囪,磚頭壓油氈。現在呢,唐山到處是綠色,城中有山,環城是水,山水相融,山水相依,真是一個美麗城市!”
城鄉等值化:
給城市鄉村同一個幸福的理由
新型城鎮化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消除二元結構,把城鄉之間發展統籌起來。中科院院士牛文元認為,作為河北省唯一的城鄉統籌的試點城市,唐山大有可為,城鄉等值化做法值得推廣。
城鄉等值化就是讓城鄉居民購買力水平、公共服務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生活便利程度、綜合素質大體相等,讓全體人民都過上現代化的幸福生活。唐山市市長陳國鷹進一步闡釋說:“我們希望通過城鄉等值化,推進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由此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農民的生活質量與城里人大致相等。”
車行冀東平原,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座座現代化工廠正悄然改變著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惠達陶瓷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衛生陶瓷企業。兩年前,當地農民董方夫婦到惠達上班,還在公司附近買了商品房,在離家不到5公里的地方,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和這對年輕夫婦一樣,惠達所在的黃各莊鎮,有8000多農民成為公司員工,而黃各莊鎮也成為省級和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而在唐山市區北部山區,“山前城市帶”也在悄然崛起。被稱為“板栗大王”的遷西農民陳玉奎,為了讓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把全家都遷到了縣城。他說:“過去縣城人口不過3萬來人,現在高樓林立,人口也增加到5萬多人,不少是和我們一樣的農民。”與遷西相鄰的遷安市,正在掀起建設山水園林特色中等城市的高潮。為了加快“農民進城”的步伐,遷安在城區的黃金地段,建設32萬平方米的農民保障性住房。
依靠陶瓷產業發展起來的黃各莊鎮,依靠歷史文化發展旅游業的馬蘭峪鎮,依靠礦產資源發展鋼筋加工銷售的沙河驛鎮,依靠高新技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小岔河村……一個個特色村鎮在唐山涌現,成為唐山探索城鄉等值化的一個亮點。遷西縣縣長王東印認為,搞城鄉統籌,不等于把村子搬到城市,把所有農民都集中到城市,而是因地制宜,發展中心村、中心鄉鎮,使農民就地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唐山還首開先河,成立了全國首家市級城鄉一體化研究中心,委托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編制了《唐山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規劃2008~2020》,這也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首部城鄉一體化戰略規劃。目前,唐山所有鄉鎮、50%以上的村完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黃河軍的老家在山東聊城農村。四年前他和妻子來到唐山,走街串戶收廢品。兩年下來,他們省吃儉用攢下了一點錢,把兒女接到城里來。2007年9月,黃河軍的女兒黃甜甜第一次走進了路南區南新道小學,成為這所公辦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她也是學校當年接收入學的第26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僅2008年,唐山就有605所公辦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20368人,他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教育平等的陽光。而這只是農民進城落戶、就業、子女就讀、公共交通、就醫報銷“五個無障礙”中的一部分……唐山還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率先全部消除農村中小學危房,完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實現農村五保戶全部由財政供養,實施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開展了以縣為單位的農村養老保險試點……
唐山出臺了《中共唐山市委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加快實現城鄉等值化的決定》。改變農村的生活條件成為唐山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全市投入8.5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2450個村、213萬農民的飲水問題。投資3.8億元改造農家“坡屋頂”,安裝保溫墻,搭建吊炕和太陽能,推廣使用“博士灶”。在遷安市沙河驛唐莊子村黨支書唐延文的眼里,村子的變化不僅是環境好了,村民的整體素質也提高了。“我們建有村民中心和文化廣場,還有小公園。農民們忙碌之余,唱唱戲,扭扭秧歌,追求一下文化生活。可以說,我們農民的幸福程度,不比城里人差。”
根據農民的意愿,唐山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城鄉等值化路徑。成立了市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中心,構建了覆蓋縣、鄉、村的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管理網絡,推進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市、縣兩級均設立了農民進城受理服務中心,為農民進城提供“一站式”服務;農民創辦經濟實體,全部零成本注冊……目前,全市畜牧業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7%,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1%。
數字是枯燥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2009年,唐山農民人均純收入7420元,增長12.0%。其中工資性收入3292元,家庭經營收入2987元,分別占農民純收入的44.4%和40.3%,農民收入增速首次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
社會治理和諧化:
鑄就科學發展的牢固基石
對于唐山市路南區居民陳立紅來說,過去的一年有著太多的悲喜。幾年前她因車禍致殘,法院判賠后70多萬元的醫藥費和傷殘賠償卻遲遲得不到解決———被告無力賠償。陳立紅陷入了絕境,多次上訪,甚至產生了輕生念頭。
學院南路街道辦事處了解到她的情況后,辦事處領導和區委政法委書記朱建峰成為了她的信訪代理人,多次找相關部門解決問題。2009年春節前,陳立紅收到了由市交通局、市交警隊、路南區委區政府和路南區人民法院共同籌措的30萬元生活救助款。她落了淚。
信訪代理人,是唐山探索社會治理和諧化中探索的新路子。變群眾上訪為代理員代理,變被動應付為超前預防,解決了群眾在信訪過程中不會訪、無序訪和走彎路的問題。目前,全市已建立272個信訪代理服務中心、865個信訪代理站、9317個信訪代理室,形成覆蓋全市的信訪代理網絡。
社會和諧、人心凝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牢固基石。從2006年開始,唐山積極探索和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市縣鄉村“四級大接訪”活動,也納入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市委、市政府還專門出臺了相關意見。2008年,唐山市上訪事件比2007年減少3.4%,2009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減少13.3%。
與此同時,唐山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命至尊、公平至上、誠信至要”的價值理念,采取綜合預防、綜合評估、綜合治理、綜合化解、綜合改革、綜合考核等六項措施,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采訪中,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趙勇多次強調,要始終把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含糊不得、動搖不得、懈怠不得。2007年4月,唐山市決定緩建唐山大劇院,把數億元資金用于震后棚戶區改造。當年7月,作為城市建設的“一號工程”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正式開工。第二年第一批動遷戶喜遷新居,市委書記給居民送來了新年“厚禮”———掛著紅綢子的新房鑰匙。2010年,市區所有5.4萬戶危舊房居民將實現“居者喜其屋”的夢想。
攸關百姓福祉的民生項目放在優先位置。三年來,唐山市本級財政累計投入68.6億元,實施了擴大就業、社保擴面、安居等十大幸福工程,每年為群眾辦一批實事和好事。如今的唐山,基本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在全省率先進入“全民醫保時代”,成為首個實現公辦高中免費教育的城市。“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動,為91.3萬人建立了健康檔案,為91萬人制定了健康計劃,為92.4萬人體檢。震后危舊平房改造、城中村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改善了百姓居住條件。城市道路的綜合改造,市區外環線的建設,讓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2008年,唐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幸福指數評價體系。也是在這一年,唐山高票榮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頒獎詞中這樣詮釋著新唐山:“從地震廢墟到天藍、地綠、水清、城美,這里的人們有著太多的幸福理由。”
黨建科學化:
以作風轉變促發展方式轉變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城市要崛起,必須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問題,用世界的眼光來觀察問題。唐山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也是一個領導干部“洗腦”的過程。
2007年4月,唐山在廣大黨員干部中開展了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2008年4月,唐山成為全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城市。今年1月,唐山市委八屆六次會議通過《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實施綱要》。唐山市委副書記張義珍說:“我們引導各級干部轉變發展方式,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真正將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去年以來,唐山以縣(市)區委書記和鄉鎮黨委書記、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為重點,實施萬名干部大輪訓。還在全國首創“三日一網”黨員活動制度,把黨代表工作日、黨員志愿服務日、黨員活動日與學科學、學政策、學法規、學業務和學技能結合起來,激發了全市黨員投身建設科學發展示范區,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如火激情。
2008年,唐山市委出臺了《市委管理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辦法》,引導廣大干部摒棄落后的發展觀念和模式。2009年,在新修訂的《綜合考評辦法》中,在國內率先將科學發展指數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指標體系作為干部考核的內容。差額提名、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差額表決的“五差額”干部選任機制日臻完善,185名熟諳科學發展、深受群眾信賴的處級干部走馬上任。
目前,唐山市、縣(區)兩級累計制定出臺了支撐科學發展的新制度、新機制486項。在全國建設第一個科學發展示范區,在全國首個推出科學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出臺國內第一部關于科學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唐山的決策者躬身實踐著科學執政的理念。
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么樣的行動———
大南湖開發建設,“干部在一線,人機連軸轉”。一年間,800萬立方米粉煤灰、350萬立方米煤矸石被清走,800萬立方米垃圾被清運,15.7公里長的環湖路工程順利完工,50米高的垃圾山被裝扮成一座綠意婆娑的“鳳凰臺”。
唐豐路綠化改造工程,以前曾因拆遷難度大等原因數次擱淺。如今僅僅用時兩個月,工程全部完成,一條高檔次的迎賓大道魅力盡展。
長青樓區域改造工程,1694戶居民、312家公建和商業單位18.7萬平方米建筑物的動遷,50天內順利完成,大連萬達廣場得以提前開工建設。
……
“力量向一線傾斜、情況在一線了解、問題在一線解決、感情在一線融合、干部在一線檢驗、形象在一線樹立、政績在一線創造”。唐山廣大黨員干部,以“效率唐山”的生動實踐,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各級干部分包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實施項目聯合審批和項目代辦,推行“一線工作法”。今年3月,唐山萬名干部下基層、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活動正式啟動……
幾番洗禮,今天的唐山,呈現出政通人和、心齊氣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生動局面,而全國文明城、國家衛生城、全國健康城市“三城”聯創又拉開帷幕……
100多年前,唐山人鋪設起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中國近代工業從這里開始了艱難的起步。100多年后,唐山又在這塊熱土上探索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不貪求一時經濟增速,而以發展方式的轉變來判定高下,用科學發展決勝未來,唐山底氣十足。在這東風浩蕩、充滿生機的季節,唐山正蘊蓄著力量,期待著又一次新的跨越!《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