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化管理今年全完成
此次“文明村莊創建”工作由區政府負責資金保障,鄉鎮政府主體推動,各自然村具體實施,8月啟動,12月全面完成。據介紹,海淀區7個鄉鎮84個行政村、113個自然村(不包含拆遷改造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22個自然村)全部參加創建行動。海淀區將設立專項資金,以自然村為單位,對文明村莊創建行動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標準參照各村實有人口數分梯次設置,由100萬元至200萬元不等。
千名流動人口配3管理員
同時,各村將結合實際,采取砌圍墻、建柵欄、加街門、設崗亭、裝探頭等方式,實現相對封閉的社區化管理。在村莊主要路口、重點區域、學校周邊等重要部位加裝視頻監控探頭,設立監控平臺,24小時專人值守,并實現鄉鎮、派出所和村的聯網。按照實有人口2.5%。和流動人口3%。的比例分別配齊配強治安巡防隊員和流動人口管理員。按照每100戶不低于1人的比例配齊安全穩定信息員,制訂統一的工作職責和規章制度,規范隊伍管理。
■ 專家點評
“外來人口趨同管理符合大方向”
專家認為社區化管理更多考慮的是治安,服務功能偏弱
目前,北京多個區縣都在探索新的人口管理模式。昨日,市政協委員、北大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對這些模式做了點評。
●石景山
推廣新居民互助服務站管理模式,讓流動人口享受居民式待遇。向流動人口發放“新居民一卡通”,持卡在指定單位可享受醫院掛號、家政培訓、孕檢、司法咨詢等免費服務。
●新東城
將把流動人口納入全區公共服務體系,今后,該區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衛生、戶籍治安等方面,將與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務。
●大興、海淀、昌平
村莊逐步實現封閉式的社區化管理,通過砌圍墻、設鐵門、安監控設施和辦理出入證等方式,加強監控改善村莊治安環境,并管理村民和流動人口。
對于北京市目前在外來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一區一策”或者“幾區一策”的現狀,昨天,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這是由于北京市16區縣的發展狀況和外來人口情況各不相同,所以短期內采取不同措施可以理解。他認為,石景山區和新東城區的做法更符合最終管理的大方向。
陸杰華說,目前新東城區和石景山區對外來人口的管理方式比較相像,都是趨同管理,即在流動人口和本地市民中逐步實現服務均等化,是比較好的代表。這與兩個區的人口情況也有關系———都沒有農民,所以他們對外來人口的管理方式更加突出在服務功能上。與此相比,海淀和昌平以及大興的做法,更多考慮的是治安管理,短期調控效果明顯,但服務功能弱化了。
給外來人口提供市民待遇,石景山區和新東城區是否會涌入更多的外來人口呢?陸杰華表示,北京市外來人口80%都是勞動者,他們的流動也代表著勞動力的流動,如果新東城區或石景山區還有空間消化新增勞動力,為他們提供服務也是理所當然的。另外調研顯示,北京市外來人口一半以上沒有勞動合同,處于非正規就業狀態,新東城區和石景山區的做法也為解決簽訂勞動合同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辦法。
■ 追訪
“整治環境不排斥外來者”
西北旺鎮各村已開始人口摸底,正式方案9月出臺
“現在各個村子正在摸底,正式的實施方案估計9月出臺。”昨日,西北旺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下轄的16個行政村,除了唐家嶺等正在進行騰退改造外,其余村莊將全部實現社區化管理。但由于社區化管理工作剛在海淀啟動,因此各鄉鎮的具體實施辦法還在醞釀中,以西北旺鎮為例,其下轄的各個村莊目前正在對村內人口、房屋情況進行摸底調查。
這名負責人表示,與唐家嶺村相比,海淀區目前多數村莊的人口倒掛現象并不嚴重。她認為,此次海淀全面實施社區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仍是整頓治安環境,將新增安保和保潔等力量,而不會排斥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只要和村民簽有租房合同,登記后都可以辦理出入證。”同時,社區化幫助政府更好地掌握村莊內人員情況,管理的同時也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