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1月22日,“新型城鎮化大講堂”在北京大學廖凱原樓開堂,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當代著名作家梁鴻作為嘉賓之一,現場講述她作為一個文人在城鎮化的“堅硬”話題下所理解的“柔軟”所具有的價值。
梁鴻認為,在講城鎮化這樣一個高速運行的堅硬的發展的時候,我們恰恰缺失一種情感性的東西。希望從另外一個層面提醒大家關注這些柔軟的東西,用一種柔軟的情感,對抗今天我們時代堅硬的存在。
梁鴻坦言,她并不反對城鎮化,一個生存共同體,要想生存健康,必須是多個空間,有鄉有城有鎮,這樣我們生活才能更豐富,我們的人才能有個性,當然我們的文化才有個性。她也不贊成所謂懷舊式的鄉愁,而是反對把鄉村作為一個已過去的事物看待,那種鄉愁也是把鄉村完全作為一個歷史存在物,并不是現代存在物。農村并非就是一個屬于過去了的事物,與城市發展相對立的也并非是農村,這始終是二元對立思維。她認為要發展城市,并非就一定要銷毀鄉村,而應該去尋找各美其美的可能性。梁鴻表示,她所反對的是那種摧枯拉朽式的、要求任何個體都必須犧牲自我俯就總體要求的城鎮化發展。“高速推進的時代,相對應的必然是急速的摧毀。我們要對所摧毀的持高度的謹慎和警惕,要有反思,要有歷史的眼光。拿今天的城市發展為例,千城一面,無論南方北方,我們不惜填河、挖山,拆房鏟路砍樹。當我們在說我們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時候,環顧四周,我們還剩下什么?就連那看不見的文化、傳統、禮儀,也幾乎什么也不剩了。只剩下即時的‘現在’。不尊重傳統、歷史,不尊重時間、空間,不尊重那賦予給我們充實和美好的親人和情感,而越來越粗鄙、蠻橫、無情。”
梁鴻表示,在新一輪的城鎮化正在進行之際,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政策的完善和規劃的完美,而是有必要慢下步來,去看看我們的祖母我們的母親,每一個祖母每一個母親在想什么,看看她眼睛里蘊含著哪些悲傷、痛苦和失去,她的痛苦或許正是中國的眼淚,對她的尊重或許正是對我們的文化、來源和對個體生命的尊重。依此,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我們前面的路。她認為,唯有如此,城鎮化才有可能是人的城鎮化,“城市”這一具象形態所建構出的新的中國才可能是一個現代開放、合情合理,同時也充滿“鄉愁”的中國。這里的“鄉愁”并非懷舊,并非指純然的鄉村,而是指對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家園和親人的愛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