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熱心投入公益事業
農城化股份公司的社區名片
中新廣東網深圳8月19日電 (呂雪良 鮑傳文) 蛇口街道12個社區中,有一半是農城化社區。上世紀90年代初,蛇口開始“農城化”,對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涌現出漁一、漁二、海灣、大鏟、南水、灣廈6家農城化股份有限公司。這些公司,不僅擔負著經濟發展的重任,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熱情投入公益事業。它們在深圳快速城市化、現代化中的轉型姿態和發展動向,非常值得我們投以關注的目光。
創富為民 均富利民 用富于民
“將近十年啊,居民一點分紅也沒有!”聽漁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張志明談他們公司的情況,讓人不勝唏噓。2001年6月,在全體村民的一致推舉下,原本經商的張志明成為漁一公司新的帶頭人。然而,接手后直到一次全面審計,他才發現公司當時已經負債6000多萬元!
漁一社區,以漁民為主,靠著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上世紀60年代,那可是響當當的“紅旗村”、“富裕村”。改革開放后,特別是90年代初蛇口大規模開發建設,由于“三來一補”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漁業資源全面萎縮。在其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公司雖然也曾多次嘗試轉型,但轉型之路充滿了坎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2001年前后,漁一股份有限公司幾經爭取,終于成為深圳第二批“同富裕工程”受益者。公司抓住機遇,通過在寶安公明、湛江徐聞異地發展等方式,開始艱難爬坡,直到2007年公司始實現為居民分紅。
“同富裕工程”,是深圳為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而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至今已經實施四批。為實施這一工程,深圳市、區兩級財政保持適度投入,緩解城市化轉型中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高欠發達地區城市化水平,使之逐步跟上全市水平。
2008年以來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對農城化股份公司帶來了明顯的沖擊。但灣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仍能按計劃為其股民分紅。公民的沙井工業園廠房更因為調整得法,實現了100%出租,保證了村集體經濟在危機中健康穩步發展。這家公司有什么秘訣嗎?
沙井工業園,是灣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實施異地發展戰略時購置的一塊儲備土地,占地11萬平方米。他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放眼長遠,建立穩固合作關系,根據形勢,及時調低廠房租金,換取長期租約,減少廠房空置率;二、多渠道招商引資,加強與中介機構合作,借助中介平臺,推介工業園;三,完善職工宿舍、食堂、文體場地等配套設施,在園區栽種花草樹木,美化環境,提升園區檔次。
南水股份公司以“務實、穩健、開拓、創新”為宗旨,積極引進人才,強化內部管理,已具備較高的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在連平建設工業園、在中山發展水產養殖、在海南發展果林業,近年來通過投資開發新項目,已經形成了多地域、多產業經濟結構,具備較高的抗風險能力。
不只漁一、灣廈、南水,其他農城化公司也在蛇口街道黨工委的及時引導下,選擇了異地發展:漁二公司在西麗建了工業園,海灣公司在中山建了工業園,大鏟公司在惠東投資了自來水廠,等等。
創富為民,均富利民,用富于民,這是農城化股份公司永遠的責任。
社區和諧的經濟算盤
在灣廈,談及公司對社區的貢獻,人人津津樂道。
“在這里,不用擔心敲詐和搶劫。”梅縣人陳木通做生意10多年,他對灣廈的治安、秩序贊不絕口。這個有著2萬多人的社區,外來人口占絕大多數。1998年,由灣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出資,灣廈社區在全市率先引入了先進手段,在主要路段設置崗亭、安裝攝像頭,為每個家庭安裝閉路電視和急救鐘,居民按下此鐘,治安員5分鐘內即到達現場。2005年,社區工作站成立,灣廈公司投入總計100多萬元,用于打造全方位覆蓋、24小時實時監控的電子防控工程體系。
據灣廈社區工作站站長司徒海安介紹,由德高望重的莫錦華董事長領導的灣廈公司,每年光投入社區治安的費用就多達300多萬元。幾年來,灣廈公司先后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社區文化、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建成了社區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健身房、棋牌室等社區文體活動場所,以及社區老年人活動中心,大大改善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環境。還積極主動地配合政府推進舊村改造各項工作。灣廈“穿衣戴帽”工程就是灣廈舊村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主要是對灣廈村內的漁村東路市政設施和兩側建筑物進行整治改造。工程投資中,灣廈股份公司投資占45%。
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蛇口街道各農城化股份公司的表現有口皆碑。
2008年,海灣社區成立了“四點半學校”,以解決那些來深建設者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問題。學校占地470多平方米,兼作“外來工俱樂部”,由 海灣股份有限公司無償提供,定期不定期進行安全知識講座、性知識教育等活動。
行走在南水社區,幾乎看不到一張“牛皮癬”,家家門店鋪倒是整整齊齊地擺放了鮮花和盆景。南水公司為豐富社區居民文化娛樂生活,免費提供了30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中心的裝修、管理和維護全由公司維護。公司每年還出資300多萬元,用于治安、衛生等社區公共事業。“你要知道,我們這的租金兩房差不多能達到每月1800元,環境好了,公司收入自然上來了。”公司總經理張程翔這算盤打得精。
在這些農城化社區中,不僅社區工作站的辦公場所、社區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社區重大節慶活動場地等都由農城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連活動所需經費、衣物及其他物品,也全由所在公司提供。
熱心社區教育的拳拳之心
“全力以赴支持東灣小學辦學,學校支出結余用于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灣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莫錦華表示。在蛇口乃至南山,人稱“莫老爺”的他,對于教育事業有著異于常人的熱情。
多年來,灣廈股份公司先后拿出1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無償支持社區教育事業,如為蛇口中學、蛇口小學提供建設用地4萬平方米,還于1987年和2001年兩次投資300萬元,興建了社區福利性幼兒園。
灣廈公司還規定,社區居民的子女讀小學每人每年補助300元,中學400元,高中600元,考上大專以上學校,獎勵5000元,且每月提供500元助學金,直至畢業。1992年實施“農城化”改造以來,公司每年拿出近30萬元用于組織社區居民外出考察學習,開闊社區居民的眼界。
“我們社區最近幾年每年有5、6個年輕人考上大學,只要本科以上,我們提供每人每年2萬元的補助,但是要求他畢業后回來效力。”張程翔毫不隱瞞自己的“私心”。這要求顯然并不過分,每年確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回到社區工作。
張程翔每年還請附近育才學校的老師們來社區做講座、報告。
在蛇口街道12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市民學校”,不僅場地由所在公司免費提供,且由公司出資邀請和主辦普法、計生、安全、經濟管理等各種論壇、講座和報告,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宣傳科學知識,提高居民文化素養。
編輯點評:
《令人期待的轉型》
毫無疑問,在深圳30年快速發展中,農城化股份公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們吸納了大量就業者,它們保障了原住民的生存與發展權益,它們豐富了深圳經濟的結構。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在許多并不對等的市場競爭中自覺調適姿態,謀求發展轉型,提升競爭力和企業形象。
從走訪過的蛇口街道各農城化股份公司來看,這樣的轉型其實早在進行之中。令人欣慰的是,一批在居民中享有威望、富有遠見的管理者,正在帶領這些企業進入更深層次的轉型,其表現值得鼓勵,也令人期待——
其一,發展方式轉型。在蛇口街道,不少農城化公司在早就面臨轉型的壓力下,并不只是“等、靠、要”,而是緊緊抓住“同富裕工程”等機會,不斷進行轉型嘗試,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并且闖出“異地發展”、“借殼發展”等新的發展路子。顯然,在整個城市的產業轉型中,這些公司還需要在更有針對性的引導、扶持下,通過融入城市轉型,獲得自身能力提高的新途徑、新機會。
其二,為民利民的價值操守。最為突出的,是其對社會責任的忠實踐履。在蛇口街道,農城化公司除了為確保居民收入奮力打拼外,還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熱心公益事業,只要是為了滿足包括外來人員在內的居民各方面需要,總是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參與,全力促進社區和諧,表現出企業公民應有的發展境界。
相信農城化股份公司一定能夠在新的轉型中交出更加漂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