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昨天(5月16日),河北廊坊的永清國際服裝城迎來了北京大紅門八大主力市場正式簽約落戶。本次簽約儀式是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北京浙商企業商會、永清臺灣工業新城管理委員會、廊坊浙商新城投資有限公司、永清浙商服裝新城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此次八大主力市場集體進駐永清是“落實國家宏觀戰略的具體約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由企業、商家自主對接,是完全的市場自主行為。搬遷到廊坊之后的市場能否延續之前在北京市場的繁榮?京津冀一體化的關鍵是什么?
現場:北京大紅門八大市場落戶河北廊坊永清國際服裝城
5月16日,河北廊坊的永清國際服裝城迎來了北京大紅門八大主力市場正式簽約落戶。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蔡義鴻、北京浙商企業商會秘書長方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河北省服裝商會副會長張友方等專家和業內人士應邀出席簽約儀式。近百名北京大紅門市場商戶代表、永清國際服裝城在建服裝企業代表也到會祝賀。
據悉,簽約落戶的8家市場分別為:北京市大紅門紡織批發市場、北京京溫市場、北京永外連發窗簾城、北京北方世貿輕紡城、北京世貿國際鞋城、北京盛購禮品中心、北京正天興皮毛市場、北京世紀丹陛華綜合市場。8家市場共有商鋪9000多個,從業人員35000人,日常經營規模占大紅門地區商業市場份額50%以上。
永清國際服裝城是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首都產業轉移升級為主旨的產業新城,由北京浙江商會牽頭、眾多浙江在京企業家共同投資,項目位于河北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內,是河北省重點產業項目,永清臺灣工業新城的支柱板塊之一。永清國際服裝城規劃占地3萬畝,預計總投資800億元,主要以服裝產業為龍頭,帶動電子商務、物流、金融、旅游及服務業全面發展。
自2010年9月建立以來,永清國際服裝城已經簽約大紅門地區龍頭企業超過670家在此投資建廠,已經有超過100家大紅門的實力企業在此注冊,首期30萬平方米服裝廠房正在建設中。北京世紀丹華陛小商品綜合市場董事長傅加田說:“我們認為永清是我們發展的最終歸宿,因為這里發展空間大,離北京近。比較看好,希望我們在這里發展更大更有前景。”
釋疑:北京大紅門市場進駐廊坊永清能否繼續繁榮?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大紅門市場的搬遷一直備受關注,搬遷之后能否延續之前市場的繁榮是大家心里共同的疑問。
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華斌用姑娘出嫁來形容此次北京大紅門八大主力市場落戶永清。楊華斌:“娘家人擔心主要兩個方面,一個硬件,一個軟件。硬件,有沒有房子,工作、汽車。軟件當然就是公婆的態度。”他表示,管委會將為商戶打造一個相對愜意、適合企業生存的空間,免掉后顧之憂。
應該說,永清自身的硬件條件還是不錯的,交通便利,京臺高速修通后,永清到北京的距離僅有半個小時的車程。同時,這八大市場落戶的永清國際服裝城位于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內,由北京浙江商會牽頭,眾多浙江在京企業家共同投資,2010年9月已經開工建設,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目前簽約了670多家服裝企業,在建38家。
北京浙江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廊坊浙商新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謝仁德表示:“政府在京津冀一體化上,為轉移首都非核心功能做好了引導和鋪墊工作。而接下來的市場主導主要是要看企業和商戶自身的選擇,企業和商戶的選擇就是市場的導向,市場到底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則是由各地自身的競爭力來決定的。我們相信永清國際服裝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必然會成為北京動批、大紅門、雅寶路等各大商戶首選之地。”
“我們會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深挖自身優勢堅持商戶至上,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和功能疏解,讓在京浙商,特別是大紅門的浙商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做一點貢獻。”永清臺灣工業新城管委會副主任、河北光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常永表示。
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華彬稱:“永清國際服裝城交通區位、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等優勢明顯,處于首都戰略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相信這里一定會成為中國服裝面向世界的平臺。”
展望:京津冀一體化需要北京更多優質資源外溢
與會專家表示,政府在京津冀一體化上,為轉移首都非核心功能做好了引導和鋪墊工作,超強的區位優勢和貼心細致的服務將為永清乃至廊坊提供大有可為的發展空間。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秘書長蔡義鴻認為,北京周邊的一些地區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上,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準備工作。他說:“第一你的環境生態承載力怎么樣,你的基礎設施配套怎么樣,交通、教育、醫療、人才儲備你行不行。在承接的過程當中我們能不能把產業轉移和升級結合在一起,可能這樣更有利于河北的發展。”
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華斌在簽約現場表示:“下一步特別是產業轉移上需要做的兩方面的工作最重要,一是規劃的提升和對接,第二是產業的集聚和調整,加入生態、網絡、物流、文化四個元素,用這八個字進行改造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升級換代。”
蔡義鴻同時對媒體還表示:“這是拉開序幕的第一步,北京的轉移不僅會體現在服裝這個產業,應該實現更多資源,比如教育、醫療、行政資源等優質資源,北京應該大膽轉移。”
背景知識:京津冀一體化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體之一,京津冀一體化的巨大示范作用不言而喻。從長遠來看,京津冀的頂層設計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合作,它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概念,也絕不是單純地進行部分產業和企業的轉移。
在我國的版圖中,京津冀土地面積僅占全國的2%,但是總人口占全國的7.98%,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9%。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其發展直接關乎未來華北區域的整體競爭實力。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央首次將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提升到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3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習近平主席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并著重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京津冀一體化并不是個新名詞。但嚴格說來,此前的京津冀還沒有真正的經濟依存關系,“京津冀一體化”始終停滯在“設想”的層面。從2004年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京津冀一體化”作為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環首都綠色經濟圈”,重點發展環首都13個縣市,做好北京產業轉移和經濟外溢服務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同時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里。至此,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才正式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