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京津冀地區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適當延長高層次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年限,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實踐跨民族、跨國別用人制度……
昨天公布的《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在促進人才發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與探索,提出將用10年時間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
按照《綱要》的目標,到2020年,北京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2%。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60人/年。百萬人年專利授權量達到3000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人才貢獻率達到60%。
《綱要》明確提出,為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要求,將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區互認的高層次人才戶籍自由流動制度,無論是子女入學還是醫療社保都將享受當地市民同等待遇。
“目前,三地就此事溝通順暢,相信不久后便會開始推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宋豐景說,北京要想匯聚一支世界級的高層次人才隊伍,首先必須使包括戶籍、薪酬、稅收、社會保障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措施符合國際標準。
高端女性人才延長工作年限
《綱要》提出,要完善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探索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市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全市社會保障體系。要適當延長高層次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年限,給予其與現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據了解,今年年內,經過認定的200多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將受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在出入境、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方面享受相關綠色通道待遇,并全部納入本市社會保障體系。
探索跨國別用人制度 事業單位作為突破口
《綱要》提出,要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機制,以事業單位錄用人員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實踐跨民族、跨國別用人制度。《綱要》也提出要加快本土人才國際化步伐,加強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的合作,聯合建立一批研發基地,推動首都人才參與國際前沿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境外培訓基地,擴大境外學習培訓規模。改進低齡出國留學人員的愛國主義教育、聯系和服務方式,引導其學成歸國和報效國家。
推進央地人才一體化 北大清華設市立學院
未來幾年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將會多出一個特殊機構——北京市立學院。
為推進央地人才一體化發展,《綱要》提出,將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中建立市立學院或研究院所,為建設世界城市培育人才,并依托這些市立學院進一步整合資源,充分發揮人才資源整體優勢,更好地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了解人才分布狀況 “人才地圖”一目了然
《綱要》提出,建立首都人才資源年度統計調查和定期發布制度。這也意味著今后能像在谷歌衛星地圖上直觀察看北京地形地貌一樣,通過“人才地圖”及時了解首都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人才分布、結構與需求。“人才地圖力爭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啟動研制開發工作。”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閆成透露,根據《綱要》相關規劃,本市將編制開發首都人才地圖和人才需求目錄,為首都人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優化配置提供決策依據。
面向海外高才建設人才特區
《綱要》提出,要全面建設人才特區,未來5到10年內,國家將在北京打造一個面向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國家發展特需人才的人才特區。中關村(000931,股吧)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介紹說,人才特區實行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培育、科研和創業制度,將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名片”。
《綱要》還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中關村-硅谷-班加羅爾”、“金融街-華爾街”、“北京CBD-曼哈頓”、“中影懷柔-好萊塢”等對口產業集群聯盟,通過產業集群發展促進高端人才集群。
整合各類人才資金設立人才發展基金
為支持各類優秀人才成長發展,《綱要》首次提出設立首都人才發展基金。據介紹,這個基金將在整合現有各類人才資金的基礎上,以財政資金為種子資金,采取社會化模式進行運作,不單純求回報,只求對首都人才建設有所貢獻。
此外,《綱要》提出要改革人才投入管理制度,建立財政性人才投入經費用于人才本身的培養和激勵制度,逐步提高財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中直接用于人才培養和激勵經費比例。市財政撥付項目經費中,在建立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的前提下,為項目科研骨干設立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額度。
2020年人文社科領域名家大師要達到500人
本報訊 為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培育一批世界級人才隊伍,《綱要》精心制定了十二個重點工程,全面展現了北京以世界城市的標準積極引才、聚才、育才的決心。
這十二個重點工程包括“人文北京”名家大師培養造就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綠色北京”人才支撐工程、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首都高層次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等。
其中,“人文北京”名家大師培養造就工程將有重點地培養扶持和引進聚集一批在人文和社科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和知名度的理論家、作家、藝術家、出版家、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工藝美術大師,到2020年,得到社會廣泛公認的名家大師達到500人左右。
首都名師教育家發展工程將設立“長城學者”獎勵基金,培養和資助一批勇于實踐、敢于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青年教育人才;設立“首都教育家”榮譽稱號,對為首都教育作出重要貢獻的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和獎勵。預計到2020年,“長城學者”將達到1000人以上,“首都教育家”達到100名。
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提出在高級專業性崗位探索職員聘任制度,在街道、鄉鎮層面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并開展大規模干部教育培訓,有計劃地組織境外培訓,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和國際化素養。
首都青年人才開發工程計劃每年在重點學科、重點產業等領域扶持培養100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建設一批優秀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每年組織1000名左右青年人才赴基地開展學習實踐。每年選派各類青年人才500人赴境外學習交流,每年重點聯系100名左右在境外一流教育機構深造的北京地區學校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