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北京去還是留?
時間:2014-03-24 10:40:31  來源:城市化雜志 

    主    辦: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承    辦:城市化雜志、城市化網
    時    間:2014年2月28日14:00—16:00
    地    點:海淀區三里河路9號住建部北附樓423室
    主持人:城市化雜志主編 顧晴

    嘉 賓:
    馬仲良:中關村長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
    崔俊奎: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節能研究院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
    林保羅:優思美地(北京)國際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蔡義鴻:  城市化委員會秘書長
    羅心龍: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學生

    最近有媒體調查稱,在北京工作或生活遇到困難時,過半北漂曾經“動搖”,表示有過離開北京回老家的打算。近日,在新浪微博發起的 “留在北京的理由”的討論中,15萬多人參與,每個網友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或長或短抒發著自己或走或留的心情和感慨。但不管未來是否還會繼續留在北京,北漂們都難以抑制對這座給自己帶來酸甜苦辣的城市的感情。
2月28日,在城市化委員會主辦的茶話活動上,圍繞著“北京,去還是留”這一熱點話題,嘉賓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各抒己見,支招北京“城市病”。

觀點闡述

    崔俊奎:北京工作機會多、工作環境好,不會離開

    崔俊奎:其實討論這個話題,我感覺對于在北京生活的人來說,可能年輕人考慮得多一些。畢竟像我們在北京工作的時間比較長,對北京的感情更深一些,盡管北京有霧霾、房價高、上學難等問題,但像我們基本上已經渡過這個困難期了,反而是一些剛來北京就業、求職的大學生以及外來打工者,可能面臨去還是留的選擇。我們設計院的一些年輕人,工作兩年左右就選擇離開北京,因為他們確實面臨著很多壓力,而且有的來京也沒有戶口,本來壓力就大,現在再加上霧霾、交通等因素更加讓他們想要離開。我來北京的時間不長,才4年,但是我覺得北京的工作機會比較多,雖然有挑戰,但是我還是喜歡這種工作的環境。我認為,對于像我們40多歲的人來說,未來可能不會離開北京。
    主持人:您是因為工作來北京的嗎?
    崔俊奎:我是因為工作調動來北京的。我最早在遼寧工大當老師,來北京是通過人才引進。現在,我們全家都過來了。
    主持人:還是感覺北京好?
    崔俊奎:對。剛來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應,并且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和壓力,我覺得,既然選擇來了就不能因為有困難就離開。后來,房子買了,孩子戶口解決了,去年孩子考進了一所重點中學。要說在北京的故事,我們沒有什么太多的故事。總的說來,這幾年接觸很多業內的朋友,覺得在北京工作起來非常舒心。對于霧霾,作為節能環保行業的從業人員,我和我的同事無論在方案設計、咨詢及其他方面,一直推薦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技術,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通過這些技術措施,改善我們生存的環境,讓人們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比如我們現在住宅建筑設計中推廣的戶式新風系統、集中式空氣凈化系統等等,都是在為行業或者為我們首都北京做一點自己微小的貢獻。
主持人:崔院長認為,糾結去留北京的可能更多的是年輕人,對于像自己這樣來到北京已經順利地解決了各方面問題的人來說,不會因為霧霾就離開北京。所以,他未來還是會留在北京。好的,接下來,我們有請馬院長談談看法。

 馬仲良:留在北京——看病有保障,事業在北京

    馬仲良:我快70歲了,像我這個年齡的人面臨的是養老問題。北京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對健康很不利,不適合養老。另外,出去玩擠不上車,地鐵更不用說了,開車又堵車,去醫院看病也人滿為患,所以有一部分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就去海南租房或者買房養老,而且是長時間在那兒住。這些人在增多。
    主持人:您有這個打算嗎?
    馬仲良:暫時沒有。
    主持人:您還要堅守?
    馬仲良:我不走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我跟我老伴身體都不是太好,相比之下,北京的醫療條件更好一些。衡量下,還是覺得留在北京看病更有保障。另外,我現在還在工作,我工作的單位、我的研究團隊在這兒,我還不能完全退休。對于我周圍的年輕人,有一部分認為,北京的霧霾簡直是不可容忍,尤其對孩子來說,從小就在霧霾環境下長大,身體會不好,所以這部分人在考慮出國或者到外地去工作。
    崔俊奎:您說的是年輕人?
    馬仲良:對,我說的是我的孩子那代人,三四十歲的人,他們在考慮他們的后代,霧霾頻繁出現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另外,污染天氣讓人心情很不好,怒氣大。所以,我和幾位專家合作成立了中關村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院,專門研究解決城市環境產業的發展問題,聚集了一些專家、研究人員,我們最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看資料,開研討會,做課題,給有關領導部門提決策建議。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討論,認為美國學者杰里米講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路是有道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的一個新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引發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煤炭、石油和火力發電的廣泛使用引發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新材料、新工藝和互聯網綠色新能源的結合,大量采取3D打印生產技術,避免資源浪費。
    我覺得這個思路能夠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的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二是解決虛擬經濟帶來的問題。前一個時期人們認為人類社會的工業化已經完成了,認為工業化以后人類社會進入了后工業社會,就是以服務經濟為主的時代,認為虛擬經濟就能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現在看來,后工業社會的這種理論使我們以為工業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種思路導致經濟發展偏離了正軌。其實,工業革命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還是要繼續推進工業化的發展,只不過應該減少造成環境污染的工業生產,應該大力采用新材料、新能源,采取新的生產技術,還是要大力發展制造業,不過不是采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方式發展制造業,而是推進第三次工業革命,把制造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內在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減少和避免虛擬經濟造成的泡沫經濟。經濟的發展如果不建立在工業發展基礎上,不建立在產業更新基礎上,如果片面強調虛擬經濟,就會出現種種問題,比如金融危機。如果還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業發展,污染會越來越嚴重,并且這種污染是致命的,可能會讓人們得各種怪病,甚至有可能沒有孩子了,這意味著人類最后就是走向毀滅,自己把自己毒死,這種危險非常嚴重,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它的嚴重性。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當做大事對待。《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甫一問世,就立刻引起世界各國領導人包括我國多位領導同志的極大關注。
    現在我國許多城市已經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也在大力推進太陽能發電。像豐臺地鐵站已經用自己的太陽能發電板解決照明和電梯運轉問題,這些都是要盡量減少火力發電,盡管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用新能源代替火力發電,但是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電,大量使用新能源汽車、采用3D打印技術,都會逐漸從整個生產技術上做出變革。我們認為,人類必須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像當年瓦特發明蒸汽機、福特生產線的廣泛使用這種大的工業革命一樣,要讓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國家的戰略和政策,各個方面下決心來推動它,把現在的新建設項目轉到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方面,這樣才會減少污染。如果沒有廣泛的宣傳、切實的轉變,仍然沿著第二次工業革命或者后工業化的思路走,是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的。過去,少數發達國家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由于人口還比較少,污染還好解決,但對于中國、印度等這樣的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來說,這么多人口同時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污染會成幾何基數增長,它會毀滅人類的。我們常常以為,發達國家能采取把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方法解決污染,我們也能采取這種方法解決污染問題。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在當今時代,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時代,如果我們還是按照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路去發展,在地球上已經無法轉移污染產業。繼續沿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路搞現代化再也不行了,不搞工業革命而是搞后工業化也不行,因為我們還要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不發展制造業是不行的。形勢會逼著我們搞第三次工業革命。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逃跑,也不是忍受,而是要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革思考問題。
    主持人:必須直面。
    馬仲良:是的,必須思考如何解決發展的道路問題。
    主持人:所以您就留在北京了。
    馬仲良:我留在北京,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得在北京做研究。
    主持人:謝謝馬院長為我們介紹了杰里米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讓我們了解到這個新思路、新理念。馬院長強調,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必須盡快地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才能減少污染,才能讓治理污染的速度更快一些,讓人們受到的危害更小一些。非常感謝馬院長給我們介紹了這么好的理念。接下來,我們有請林總談談。

     林保羅:為了健康和事業,離開北京

     林保羅:對我來說,還是走。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在這里創業,事實上,這邊市場也不是很好。往哪邊走?跑回家鄉。我的家鄉在福建。
     主持人:您來到北京多久了?
     林保羅:來北京十年了。
     主持人:現在還是想走?
     林保羅:還是想走。來的時候,覺得這邊的市場很大,但是發現,市場雖然大,但不開放給民營機構。雖然每年都有規劃,但都是由北京的幾個單位吞掉了,創業環境并不是很好,相反,我們在外圍做了很多。
    主持人:您更多地是從工作的角度想離開,是嗎?
     林保羅:是的。還有就是最近霧霾頻繁發生,確實對我們打擊也比較大。
     主持人:考慮到健康覺得還是要離開?
林保羅:主要考慮到健康。前段時間感覺呼吸非常難受,特別是霧霾嚴重的那幾天,后來都不敢上街了。我老婆孩子都在  新西蘭。
     主持人:那您把家人送到國外,是因為霧霾這個因素嗎?
     林保羅:應該是有這個因素。
     主持人:所以您也屬于馬院長剛才講的,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出國的那一類。
     林保羅:對。為了健康,這肯定的。
    主持人:您自己是不是也打算出國呢?
     林保羅:有這種打算。
     主持人:當時來北京就是因為工作原因過來的嗎?
     林保羅: 是的,我家人以及父母、弟弟他們也是在這邊。
     主持人:但10年后,讓您感覺到越來越呆不下去了?
     林保羅:對。確實呆不下去。我最近去福建比較多,我們在那邊也做了一些項目,覺得福建這個地方倒是非常好。
     主持人:好在什么地方?
     林保羅:比如市場、空氣質量。另外,福建對面就是臺灣,我們也可以跑到臺灣去。霧霾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國外用了30到50年治理它,我們受到影響的就是這代人還有下一代人,可能會得說不清楚的病。所以我覺得,對下一代關心的話,還是應該趕快走。崔院長講的意見,我不大同意,因為他是從沈陽過來的,沈陽的空氣質量可能比北京更糟,沒有像福建那種更宜居的環境。
     崔俊奎:據我了解,現在有一些在北京工作的人,每逢節假日或周末就去海南度假了,星期一早上再回來,能躲幾天就躲幾天,有機會就出差。
     林保羅:是的。前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沒辦法。我覺得,對于年輕人來說,尤其在北京的年輕人,還是要到外面去。但是有些人沒辦法。
     主持人:就像我們,再大的霧霾也得留在這兒。很羨慕您,您還有地方躲,我們沒地方躲。
     林保羅:躲也不是那么好躲的,得考慮公司搬遷問題。等臺灣回歸,我打算住到臺灣對岸去,對項目直接遙控,等有裝備了再回北京。
     主持人:您是打算戴著防毒面具回北京啊?
     林保羅:我認為現在應該加強研究霧霾,我們國家好象沒有一個機構在研究這方面。
     崔俊奎:現在大多還是從污染源來解決。
     林保羅:可是現在污染源找不到,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我覺得這是我們國家最嚴重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您周邊的人走得多嗎?
     林保羅:不多。
     主持人:謝謝您!接下來我們請在校大學生羅心龍談談他的看法,明年羅心龍就畢業了,對于北京他會留還是走呢?

    羅心龍:留在北京——就業機會多、工資高

    羅心龍:之所以來北京,就是因為這邊的教育條件好,在全國來說北京的教育條件算是最好的。大一大二那段時間,曾經考慮過留在北京還是離開北京,那時候想法特別堅定,要走。原因很簡單,一是如果將來在這邊發展的話,住房肯定是個問題,這邊房子特別貴,就是在五環以外,哪怕在郊區買房子的話,對于像我這樣從農村來的大學生來說,也是一個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其次就是這邊的污染比較嚴重。我家鄉在湖北恩施,環境特別好,基本上沒有什么污染,只不過我們那邊交通相對這邊要差很多。現在我已經大三了,很快就要畢業了,現在的規劃是想留在北京。媒體報道說,大學生就業難,今年到我們那一屆畢業的大學生可能得有700多萬人,但北京這邊工作機會確實挺多的,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我的想法是,在北京賺錢,然后等我錢賺得差不多了,有經濟條件了,就到老家去發展。
    羅心龍:那也不一定非要留在北京,你可以到跟北京差不多的城市,像廣州、深圳,也是一樣的。
    羅心龍:對。因為我在北京呆了三四年,對這邊的環境熟悉一點,考慮比較多的還是北京工作機會多,同一個崗位相對其它城市可能工資稍微高一點。這是我現在的想法。剛剛聽到馬院長談到的產業向農村轉移,我想談談自己的想法。我們那邊有很多新農村建設,但發現蓋的房子沒有人去住,原因就是因為周邊沒有產業支撐,很多人仍然依靠土地,雖然房價很低,二三十萬就能買到,但是很少有人去買,大部分都是空置的。我覺得,新農村建設必須考慮產業問題,通過產業解決就業,另一方面,也能夠解決城市集中污染的問題,這對新農村建設是有利的,對城市大環境也是有利的。
    主持人:好的,看來羅心龍是打算在大城市賺錢,到小城市享受,這可能也代表著很多年輕人的想法。作為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他從自己親身的經歷,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引入產業發展,提高就業機會,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很難得。

自由交談

    主持人:剛才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發表了看法。接下來,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蔡義鴻:去留不僅僅涉及人,還涉及產業等優勢資源

    這可能不是單純地走和留的問題,空氣質量的問題,可能還涉及到就業、文化、資源的匹配、交通等很多方面,對于個人來說,可能還跟年齡、社交圈有很大關系。像羅心龍,想的就是先在這里賺點錢。但是,我又問你一個問題,在這里干十年,掙到錢了,但如果霧霾很嚴重的話,身體也會付出代價,值不值?這里有一個平衡點的問題。我們曾經有一期茶話專門探討霧霾這個話題,專家說,現在霧霾的形成原因包括今后的治理確實是很頭疼的問題,環保部的一個專家說,霧霾是氣侯條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多污染物聚集在一起變成PM2.5了,但是氣侯條件、風力、陽光包括水蒸氣各方面的條件不具備條件的話,它就散開了,不是PM2.5了,可能PM零點零幾。而且這些污染物是帶有油脂的,記得有一次出差回來,用紙一擦汽車上的灰,發現上面有一層像油脂的東西。所以,霧霾可能今天吹走了,但它含有的那種物質可能還在,只不過飄散了而已,等氣侯條件合適的時候就又會形成。形成霧霾的原因很多,有煤炭的問題,汽車尾氣的問題,并且北京在煤改氣后,原來粉塵污染變成現在更細小的顆粒型的污染。專家說北京PM2.5跟這個有關系,這個治理要求條件更高,因為它顆粒小,表現上看沒有污染,但是存在的。
    所以對北京去和留的問題,羅心龍是以身體為代價,用身體來換金錢,用青春換就業機會,然后自己再去彌補。馬院長的觀點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在北京生活的一些年輕人,為了子孫,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要離開,包括林總也是這樣的。老年人里面也有兩類,一類就是要離開,一類就是像馬院長這樣的,死活就在北京了。像崔院長是剛剛體驗到北京的幸福生活,覺得北京還是很不錯的。
    其實去和留,我個人感覺應該分為兩方面,一是人的去和留,二是很多資源的去和留。比如,北京要不要去掉一些不該要的產業?像馬院長講的,我們是不是應該以第三次產業革命為主?去掉一些落后的產能?去掉一些良好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中央對北京傾斜的政策、首都的特權等等?降低北京對周邊環境、對周邊兄弟省市無節制的資源依賴,留下北京應該留下的。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北京調研,這說明北京在發展中確實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相信,這背后要解決的是百姓的心聲。

崔俊奎:對霧霾等“城市病”要“先確診”

    北京的去留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涉及到馬老師講的,有老年人要解決養老問題的,有要解決自己孩子問題的,到底是留在北京還離開,有很多情況。但像我們同齡人,還是覺得北京現在的工作環境好,包括剛剛提到的習主席調研北京,給北京帶來了壓力,但也不是說領導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加加班、不休息一下子能解決的。洛杉磯治理霧霾用了50年,當時也是先把污染源找出來,然后一步一步解決。就像看病確診,通過診斷我們才能知道哪些因素是主導因素,應該從解決主要矛盾入手來解決“城市病”。仇保興副部長曾經指出,建設現代宜居生態城市,應遵照共生城市的理念。具體來說,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共生城市在能源利用上要非常集約,物質要講究循環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解決“城市病”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說可以依靠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鼓勵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單體綠色建筑建設,減少城市常規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逐步解決“城市病”。去和留,不僅是北京面對的問題,也是很多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只不過北京的關注度更大。我的觀點還是從本職工作入手解決我們身邊的節能環保問題。

馬仲良:要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路解決“城市病”

    每個人都會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考慮去留問題,所以不可能有統一的答案。但是,這個問題能夠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大家議論又比較多,是和當前北京“大城市病”的表現比較嚴重,引起人們更多關注有關系。從大城市病要反思我們城市化建設中的教訓。比如,當時關于北京是不是要發展小轎車,爭論比較大。當年北京社科院就有專家堅決反對在北京無限制地使用小轎車。因為交通擁擠以及造成的污染,在當時已經比較清楚了。可是,因為市場經濟追求最快的速度,追求財富最大化,對污染問題重視不夠,所以最終北京市還是沒有對使用小轎車加以限制。但是認為汽車產業會帶動一系列產業和就業,帶動GDP的增長,帶動一系列政績,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市場經濟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很大的自發性,這種自發性來自利益驅動,只采取一般性政策都是擋不住的。城市一圈一圈地“攤大餅”,是市場經濟自發發展必然帶來的后果。從眼前來講,越是在城市邊緣投資,越能獲得最大經濟利益,這里面利益驅動的因素越來越大,因為成本低、眼前效益高,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就像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它不是一天形成的。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市場經濟最大的驅動性就是利益驅動,它是馬上見效的,馬上得利的。為了避免市場經濟自發性帶來的弊端,我們在發揮市場經濟作用的同時,必須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的力量,克服市場經濟自發性的問題。因此,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在城市化的發展中,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科學的發展規劃,用規劃的指導作用抑制市場自發性給人類未來造成的損失,減少這些自發性對人類發展造成的傷害。眼前,我們該怎么做?我覺得現在是應該反思我們在城市化建設中有哪些短期行為,有哪些缺乏理性思考和措施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再付出更大的代價了。否則,就是對人民不負責任,就是對我們的后代不負責任。
    建設大北京城市群是一個重要的對策。不能孤立地從大城市本身考慮克服“城市病”問題。在發展大城市的同時要考慮城市群的發展,現在大北京地區就是一個大北京城市群,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鎮形成一個群體,各個城市是互補的關系。城市規劃就不能光從北京城市自身的角度出發,而應該從城市群來規劃,而且這個規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規劃,通過立法抑制市場經濟自發性產生的偏離。否則,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最后承擔代價的就是我們的后代。所以,我認為,去和留的爭論,背后反映著更深刻的社會發展規劃問題。
    另外,城鄉一體化要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路考慮。城鄉一體化并不是把現在城市的東西都搬到農村,那就把污染也搬到農村了。應該是在農村直接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因為大城市里搞第三次工業革命,得把舊東西拆掉,但農村剛剛開始城市化,要讓新建的就是環保的,一開始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發展的產業一開始就考慮污染問題,比如在發展農業的時候,也大力發展畜牧業,盡量多使用有機肥料,也盡量少用農藥。工業加工一開始就引進環保技術、環保材料。新建樓房一開始就考慮太陽能發電問題。另外,還可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人力、物力、財力為什么要集聚呢?因為它會節約成本、提高效益。而現在信息化可以讓我們在空間上分散,不用聚集到一起。城市化不一定完全是人口在空間的聚集、也不一定是產業在空間的聚集。可能還是保持農村的那種生態環境,分散的居住,分散的活動,分散的生產,但是依靠現代交通、現代信息化等手段把分散的資源聚集起來,這也是聚集,只不過不是空間的聚集,而是發揮產業鏈的聚集作用,是產業升級產生的新聚集形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思路。總之,必須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考方式解決城市化問題。
    我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普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理念的社會學習活動。沒有一個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維方式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大城市病”和城鄉一體化問題都解決不了。這需要向全體人民進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普及。希望城市化雜志也能多刊登宣傳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文章,介紹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念,引起廣泛的討論。
    蔡義鴻:馬院長,我接個話題。我今天早上聽到新聞,我們國家還會在新能源和新興產業方面加大投入,一個是在中西部地區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在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可能側重于新能源等方面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主的投資。其實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但是往往在執行的過程中走偏了。其實我們很多政府官員也好,企業也好,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有一個誤區,就是沒有認識到投資未來發展方向正確的產業,可能獲利速度稍微慢一點,但風險很低,因為它是可持續的,未來的獲利前景是穩定的。第二關于就業問題,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覺得搞節能環保就會減少就業了,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對的。對于您講到的自下而上的普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問題,我覺得還可以開展自上而下的知識普及,以提升各級政府官員的觀念轉化。其實美國現在正在進行的重振制造業,應該說這是美國看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對環境的低污染和廣闊的市場機會。
    馬仲良:是這樣的,美國在部署靠3D打印等新技術進行工業生產。
    蔡義鴻:所以,中國如果再不迎頭趕上,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可能就不保了,只能憑人口來競爭了。
    主持人:但是霧霾有可能減弱我們在人口這方面的競爭優勢。

    機場污染不容忽視

    林保羅:北京現在正在建新機場,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發現土地等都存在污染,很糟糕。
    馬仲良:是的,機場對于環境的污染很嚴重,三亞那么好的環境,前不久也出現霧霾了。今年冬天,很多人都涌到三亞去,結果堵車很嚴重,把污染也帶到那兒去了。我不是說不再建設新的機場,而是說,在建設新的項目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崔俊奎:所以新機場解決了交通問題,給當地周邊的環境帶來的污染還是很大的。有統計顯示,飛機起降時的空氣污染特別嚴重,一次起降耗費的燃油量將近幾噸,相當于數千輛汽車的排放。北京機場幾秒鐘就會有一架飛機起降,可以想象對周邊空氣污染有多大。
    林保羅:一邊要防污染,一邊又在制造污染。
    蔡義鴻:所以很多問題是連鎖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能引發了其他的。仔細想想,北京公交很便宜,生活成本很低,醫療教育資源也很好,機會也很多,剛才崔總講的都是對的。并且相對公平,文化生活很豐富。這是它的好處。最大的缺點、最大的問題就是房價太高,否則還會有更多的人來北京。我的工作在這里,我不會離開北京。
    林保羅:也就是說,這里面只有我一個人要走?
    崔俊奎:你有選擇,可以出國。
    主持人:我們現在屬于沒有選擇,只能留在北京。
    林保羅:不過,我以后還是會回來的。
    崔俊奎:等空氣好了再回來。
    蔡義鴻:你要走我們會舍不得的。
    林保羅:我會經常回來的。我們可以網絡通報。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茶話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各位的積極參與,感謝您發表的精彩觀點。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