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北京城鎮化率86%居全國第二 外來人口成推動因素
時間:2014-02-09 09:47:13  來源:中國網 

  昨天還在地頭摘桃,今天已是經過嚴格培訓的技術工人。在北京郊區,大批農村青年與中心城區就業人口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享受規范的“五險一金”社會保障。隨著北京城鄉結合部、新城周邊和小城鎮及開發區的蓬勃發展,本市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脫離傳統農村生產方式,成為有資產、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

  昨天,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的首都城鎮化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北京城鎮化率已達86.2%,與高收入國家城鎮化水平接近,產業結構也與高收入國家基本一致。目前,北京城鎮化水平僅比上海低3.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二位。

  城鎮化率統計不看戶籍

  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通常以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反映人口向城鎮聚集的過程和聚集程度。

  城鎮人口在統計上有嚴格的界定標準,具體指居住在中心城、新城、小城鎮的鎮區以及與城市基礎設施相連通的村莊的人口。

  “城鎮化率不看戶籍,并非北京城市戶口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只要是居住在北京城鎮,享受城鎮服務設施的常住人口都算城鎮化人口。”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除了中心城區、郊區新城、小城鎮外,北京3900多個村莊中,有1200個村已經納入城鎮區域,因為這些村莊基本與城鎮連成一片。

  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分析報告稱,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鎮化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至1990年,是城鎮化進程的高速推進時期,城鎮化率從55%提高到73.5%。這一階段的特征是人口城鎮化速度快,但城鎮化水平和質量較低,二元化體制下城鄉基本獨立發展,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城市擴張不明顯。第二階段是1990年至2005年,城鎮化率從73.5%提高到83.6%,北京城鎮化進入成熟完善階段。這一階段,北京城市快速擴張,活力增強,農村城鎮化雖然進程加快,但區域發展差距拉大問題凸顯。

  2005年至2012年,北京進入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階段,城鎮化率從83.6%提高到86.2%,呈現緩慢上升態勢,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規模基本穩定,大規模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任務基本完成。“目前,我們已經進入城鎮化發展的質量提升階段。”相關負責人認為。

  外來人口推高北京城鎮化率

  觀察北京城鎮化率的提升過程,外來人口成為重要推動因素。

  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90年至2010年,北京外來人口增加了650.9萬人,增長了12.1倍,占常住人口增量的74.3%,大多數外來人口聚集在城鄉結合部地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舊村改造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外來人口逐漸向新城和小城鎮擴散。

  目前,北京城鎮化呈現出受城市中心區輻射的環形多中心發展特征以及小城鎮帶動的就地城鎮化特點。城市功能拓展區以中心城區輻射為主,基本實現了城鎮化;城市發展新區以新城輻射以及就地城鎮化為主,處于城鎮化完善階段;生態涵養發展區則以小城鎮發展帶動和自主城鎮化為主,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

  過去六年,北京農村城鎮化水平全面提升。根據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研究建立的農村城鎮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2012年,北京農村城鎮化綜合實現程度為85.2%,比2006年提高了11.9個百分點。從五個子系統看,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人民生活子系統,其次是基礎設施子系統,第三是社會發展子系統。從監測的17項指標看,農村產業結構、人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但北京快速城鎮化也帶來一系列難點問題。一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二是二元特征仍然明顯,基本公共服務尚不均等。除城鄉居民在收入水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外,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新二元化矛盾也日漸顯現。

  “外來人口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生存環境與本地居民有較大落差,就業、醫療、子女入學等都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加強對外來人口的服務和管理是當前北京城鎮化面臨的重要課題。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