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變革與挑戰:又逢甲午年
時間:2014-01-31 09:00: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許曉青 黃燕 季明 

  新華網北京/上海1月30日電(記者許曉青、黃燕、季明)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發生120年之后,1月31日中國再度迎來甲午馬年。

  120年前的甲午年,中日近代海軍正面交鋒,中國戰敗。20歲出頭的知識分子梁啟超感慨萬千,后來在《戊戌政變記》附錄《改革起原》中寫到:“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實際上,甲午戰爭只是當時世界列強裂割侵吞中國的連續戰爭中的一役。

  這一年,30歲不到、受過西式醫科教育的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直陳改革主張,雖壯志未酬,卻在上海遇到了革命摯友宋耀如。年底,孫中山在夏威夷成立興中會,即中國國民黨的前身。這一年,毛澤東剛滿一歲。

  彼時尚是19世紀末,全球化浪潮初興,歐美已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不過,蒸汽機、電燈等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性符號,才在中國上海等地慢慢普及開來。

  同在這個甲午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當時距離這個國度在美洲大陸建立也不過100多年,幾乎同時萊特兄弟已接近實現他們的童年夢想—造出飛機。中國的鄰國日本對變化的到來顯然有所準備,它已完成明治維新,不僅擁有了第一條鐵路,還進行了軍事編制和武器裝備改革,建立了新式的學堂和行政司法體系。松下幸之助在這一年出生。

  對于中國來說,這個甲午年雖然見證了梅蘭芳的呱呱墜地,但曾經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央帝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更加跌入了衰敗的深淵。

  光陰輪轉,60年前又是一個甲午馬年,也就是1954年,世界局勢發生了巨變。全球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中國成了戰勝國。誕生才30多年的中國共產黨已把中華民族帶上了復興之路,那時候新中國如初升旭日。這個甲午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毛澤東和他的同事們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國家。中蘇合作正處蜜月,中國已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兩彈一星”也進入了決策者的考量。這一年,康藏、青藏公路通車。

  而世界局勢并不平靜。“冷戰”在蔓延。1954年,美國進行了第一顆實用型氫彈試驗,其當量遠大于二戰時使用的原子彈。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一年,距離廣島原子彈爆炸9年,安倍晉三出生。

  這個甲午年誕生的另一些人物日后則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比如西方的卡梅隆,東方的李安和成龍。而從20世紀中葉開始,世界范圍內新一輪技術革命來勢洶涌,分子遺傳學突飛猛進,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在向個人電腦發展,人類開始邁向宇宙空間……

  但中國很快錯過了機遇。經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失誤,中國直到1978年這個馬年,才撥亂反正,回到正軌。

  按照中國農歷紀年,60年一輪回。2014年的甲午年,世界和中國的形勢又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這一年,中國還將迎來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開啟了中國30多年的奇跡般發展之門,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人們說,中國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國家年初公布的GDP增長7.7%的數據,再度引起廣泛關注,被認為是金融危機后世界范圍內為數不多的可觀而穩定的增長,但中國也面臨結構失衡、產能過剩、貧富不均、生態破壞等多種問題。

  1月29日,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稱美國將繼續把重點放在亞太。

  新年開始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言行繼續引起不少國家的憂慮,被批評為企圖復活軍國主義。

  這一年,人們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破壞性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為世界的持久和平而祈禱。

  新的甲午年,人類生活在互聯網與實體世界發生巨大關聯與轉換的時期,而全球正處于下一場重大技術變革的風口浪尖,以新制造技術、新能源和智能城市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3D打印技術、人造生命、機器人和納米技術等將重塑這個星球以及生活在它上面的生命形態。

  中國和其他國家一道,再一次迎來了共同的空前機遇,也面對著嚴峻的風險和挑戰。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