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17日電 (記者 馮志軍 信江)近十年來,位于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山區里的一所鄉村小學里,原有的110多名學生逐年銳減,至目前只剩下一名二年級的學生和一名學前班學生。給孩子們教課的是堅守于此近三十年的兩名年近五旬的代課教師,其他老師亦因學生驟減而相繼被調離。
寒冬時節,這所四面環山的小學被點點白雪包裹。校園內閑置的六間教室大門緊閉,透過沾滿污垢的玻璃向室內望去,陳舊的桌椅上落滿了厚厚的灰塵,斑駁黑板上的板書停止于某日的“最后一堂課”。學校操場上空無一人,銹跡斑斑的籃球架、單杠等活動設施旁生滿了沒膝的雜草。
“家里條件好的孩子都去鄉鎮、縣城、乃至省城上學了,剩下在此就讀的都是家境實在困難的孩子。”學生的大量流失令這所小學校長王海彥百感交集。他告訴中新網記者,農村家長現在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環境,大多對村級小學教學質量“沒有信心”。
這所于本世紀初新修的鄉村小學,紅磚、青瓦、渾圓的木質房梁與村里散落在山坡上的土坯房屋對比鮮明。由于學生數量急劇減少,這所小學在幾年前被迫“降級”為鄉村教學點,只接收周邊四年級以下的學生。
“從這所小學已走出好幾個研究生,我正在讀大學的兒子也是在這里讀的小學。”雖然王海彥在采訪中不斷強調著鄉村小學的“價值”所在,然而絕大多數家長依然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讀書,并不惜在學校周邊租房、陪讀等多項不菲的開支。
“多好的學校,卻沒有了學生,看著都讓人心疼。”學校修建伊始,王海彥和妻子在校園栽種的各類樹苗如今大多有一房高,他們本以為這里會迎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卻不曾料到“風景正好,卻人去院空”。
中新網記者連日來走訪發現,在甘肅境內的大山深處,近年來像這種受學生生源影響而變得空蕩蕩的鄉村小學不在少數,有的小學由于連續幾年無穩定生源甚至被迫“關門”。
事實上,這種因“招不到”學生而被迫“閉門”的鄉村小學也并非甘肅獨有,在中國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亦普遍存在。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從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間,中國農村小學減少逾30萬所,占全國小學總減少量的81.3%。
甘肅定西市通渭縣山區一所擁有50多名學生的鄉村小學校長陳紹儒今年以來憂心忡忡。短短兩年時間,這里從最初百余名學生,以每年二十多人的速度在逐漸銳減。
“每年秋季招入的一年級新生逐年驟減,目前每個年級的人數只有10人左右,有的已降至個位數。”陳紹儒介紹,今年該校招了14名學生,即使“情況糟糕”,但這已是周邊幾個村子較為樂觀的招生數據。
對于鄉村小學生源流失日益嚴重的現狀,六年來輾轉過三所鄉村小學的陳紹儒都一一目睹。他告訴記者,周邊村落已經有4所小學因生源問題而相繼“關門”。目前他任職的這一鄉村小學已經瀕臨“降級”為教學點,“我很擔心,好多家長也在反映這個問題,以后學校是不是會被撤銷?”他說。
“農村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送進城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這種普遍的迫切愿望是我們堵也堵不住的。”靜寧縣一位長期致力于農村教育管理工作的官員在談及鄉村小學日益沒落的現狀時頗顯無奈。不過,他堅持認為,“雖然現狀尷尬,但給予農村實際,保留鄉村小學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