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陽廣霞 金可鏤 今年的就業形勢較上屆有所好轉,但仍不樂觀。教育廳首場招聘會昨日在廣東工業大學火爆開場,1.5萬名學生爭8000崗位。教育部及教育廳明令禁止企業發布限985、211高校、限性別等歧視招聘信息,但現場仍有數十企業違規。有企業稱,歧視已從明規則轉變為潛規則。
應屆畢業生比去年多了3萬人
昨日,省教育廳舉辦的首場“外資、三資、國內知名企業”專場招聘會在廣東工業大學開鑼。早上八點半,四號線通往大學城的地鐵上已滿是西裝革履的學生,招聘會到場人數在11點時達到高峰,300多家企業擺起了攤,現場1.5萬名學生入場競逐8000個崗位。
去年同期,畢業生經歷低谷期,就業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得一拼。那今年形勢如何?廣東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景李虎介紹,2014年全省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47.2萬,比2013年增加3萬,加上外省入粵求職及往年申請暫緩就業的畢業生,共有近75萬高校畢業生在廣東省求職,就業壓力相當大。因為經濟形勢穩中向好,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整體就業形勢較上屆有所好轉。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陳少雄說,至少目前進校宣講的企業就比上屆增加了10%。
但是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學生的就業期望值依舊高,所以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至于薪資水準,與去年基本持平,本科入行平均3000元左右。記者在現場隨意采訪幾家企業發現,大部分企業提供的職位較去年有少量增加。
農夫山泉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符女士透露,從近幾年入職情況來看,學生普遍比較浮躁,轉崗跳槽頗多,人才流失量大。快消類崗位要求學生從一線做起,剛入職的本科生可能跟高中學歷的同事干一樣的工作,覺得丟面子,“半年1年就想做主管,不能跟公司一起成長,很多學生等不起。”而且一旦學生發現企業現狀跟預期不合,就容易離職。現場一計算機企業的開發部副經理司徒先生也稱,85后的求職者很多都有類似的問題,流動性過大,不能扎實地在一個崗位做到底。
招聘歧視規則由明轉暗
今年4月,教育部發出通知,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省教育廳在招聘會舉辦之前也要求企業不得發布帶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
不過,記者在現場粗略統計就發現,數十家企業都在廣告上寫著“限男性”、“限女性”字眼,當然,前者居多,包括生產管理、研究技術員、施工員等職位。也有行政文員、客戶經理一類崗位限招女性。有企業依舊標注:僅限211高校本科及以上學歷,還有企業優先考慮住在廣州或珠三角的學生。記者采訪發現,企業不招女性的理由多為“出差多,熬夜多”,認為女性不能承受工作強度。而限招女性則是認為其“有親和力”。華師研三的呂同學就多次遇到性別歧視的情況,她對此表示反感。
一IT行業的現場招聘工作人員透露,在他所從事的行業里,因為工作強度大,經常要出差,而且考慮女性生育假期長,所以男性更占優勢,招聘的女性一般不超過20%。“而且對女生要求更高,比如招聘時女生90分,那男生75分就行了。”雖然不再標注限男性、學校字眼,但明規則變成了“潛規則”。另一投資企業的人事部肖經理說,他們標明性別要求雖然會被批,但信息真實對外,也能節省學生和企業的應聘成本。
華工大四女生小文也認為,如果一些研發崗位常年扎根生產車間,她會主動不考慮。“雖有性別歧視的感覺,但企業提前告知,也節約了大家的時間。”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巡查后會要求企業刪除“面上”的歧視信息,但企業在招聘時自身對員工有性別、學歷等特殊需求,他們也無法限制。
網絡招聘會增11場
今年招聘季,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共有58場,其中現場供需見面會共計39場,與去年持平。今年的網絡招聘會得到格外重視,共有19場“專題網絡招聘周”,比去年增加11場。而往年的首場現場招聘會“例牌菜”——— 暨南大學“四大銀行”招聘專場也被取消,調整為昨日在廣東工業大學舉行的“外資、三資、國內名企專場”。省教育廳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有關人士表示,今年取消金融專場,主要是因為四大國有銀行從今年10月開始網絡申請,不用到學校“擺攤”收取簡歷。而且,教育廳舉辦的座談會發現,外貿企業形勢回暖,招聘需求有所增加。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招聘會更加密集,從11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明年6月7日,每月、每周都有網絡或現場招聘會,從12月1日到21日,平均每天都有一場現場招聘會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