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土壤可以按每克重量銷售?”這個“神話”如今在福建省閩候縣溪頭村成為現實。
1983年創建的土壤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經過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專家30年努力,承載著深厚科學數據的土壤,成為同類研究典范,引起國際同行重視,其科學價值遠超過黃金。
這塊占地50畝的神奇土壤,能揭示南方紅壤質量與“生命”的演變規律、綠肥種植與培肥地力、水土流失與生態修復、農田面源污染與治理、重金屬源頭監測與控制、施肥耕作與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關系。
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華南農大、江西及福建的專家,26日來到閩候縣白沙鎮溪頭村現場考察野外觀測站,肯定“著眼長遠、開放協作、潤育萬物、興農富民’的試驗站精神,并圍繞土壤有機質演變、紅壤退化與生態修復、土壤改良與培肥地力、土壤環境與污染治理、資源循環與食品安全等進行學術研討,致力打造生態田園。
在溪頭村的觀測試驗站記者看到,設立的農田氣象野外自動觀測臺,能自動采集二氧化碳、地溫、氣溫、濕度、雨量、風向、風速、土壤水份、太陽幅射、光合有效幅射等數據,傳送到中心服務器,通過專門網站免費發布,服務農業生產。
經歷了30年試驗的農民劉慎斌介紹,通過秸桿肥田、冬季種植紫云英肥田,可替代稻田40%的化肥,生產有機稻谷每畝節省成本55元,每50公斤有機稻谷可增收30元。
由福建省農科院土壤肥料所承擔的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建于1983年,全國化肥網閩候白沙肥料長期定位試驗,配備自動氣象觀測臺,圍繞土壤肥力與生態環境,按照統一指標與實驗規范,開展資源循環利用、農田施肥與食品安全、綠肥與地力、面源污染與源頭控制、土壤生物多樣性,進行長期監測和系統研究,建成莆田荔城、寧德福安、漳州角美等多個長期定位試驗觀測點,2009年成為“福建省紅壤肥力與生態環境福州試驗站”,2011年入選農業部“福建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
依托野外觀測試驗,形成生態培肥地力的“藏糧于田”技術模式,獲得國家專利。2008年以來,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的長汀縣、浦城縣等地,示范推廣2萬畝。
福建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羅濤所長告訴記者,福建70%耕地是中低產田,示范推廣試驗站的“藏糧于田”生態技術模式,將助力中低產田改造,助力農民增收。
中國農業科學院徐明崗研究員說,高產優質土壤形成需要上百年,必須充分尊重土壤生命的演進規律。他認為,城市擴張和工商業使用農田,應盡可能保留表層土壤,用于改造中低產田,同時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