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點“遲到的公平與正義”,即便如此,仍然是一次毋庸置疑的進步。長期以來,流動人口子女在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高考等方面,由于受到“學籍依附于戶籍”的制度綁架,只能在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學校就學,抑或繳納相當可觀的擇校費或贊助費才能進入當地公辦中小學的大門,也只能千里迢迢“回家高考”。不僅多花了錢,更關鍵的是,讓流動人口子女的平等接受教育權利“ 流離失所”。
這項改革試點開始申報,接下去,試點將會啟動。會一帆風順嗎?其改革的難度教育部已有充分估計。誠如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所認為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參加高考問題,涉及高考制度、戶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學機會差異較大,“相當復雜”,并將選擇二線城市先試點。
沒有難度,何需改革。改革就是要解開“制度綁架”,平等接受教育就是需要給制度“松綁”。目前,套在流動人口子女就學與升學考試上最沉重的“制度枷鎖”,便是“學籍依附于戶籍”。學籍與戶籍“脫鉤”,讓教育公平“輕裝上陣”,是“制度松綁”的第一步。
2007 年,《中小學學生學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規范》 頒布,基于此建立的學籍管理方法不僅將使學生情況一目了然,還將使義務教育保障經費落到實處,使農民工子女就學更有保障。有關人士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學籍管理工作日趨復雜,建立在戶籍制度上的中小學學生學籍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改變傳統的學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推進中小學學生學籍管理信息化勢在必行。
二元戶口登記制度實施了幾十年,其附加功能已經達到非常強化的程度,很多制度、政策奠定在這樣的戶籍制度基礎之上,依附于戶籍制度而生存。學籍攥在戶籍的手上,教育改革就會被戶籍制度所“綁架”。只有學籍與戶籍完全脫鉤,教育改革與發展才能獲得前進的新動力。如果一個個依附于戶籍的制度能夠一一“解脫”,戶籍制度改革也會“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