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彤:“美麗中國”也好、法治中國也好,問題的核心還是價值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觀的需求,有不同的價值觀的表現。中國的價值觀實際上有些走形,這是因為前幾十年改革開放快速發展,這個過程使我們無論是個人、家庭、社會還是國家。價值觀經過這些年發展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反回去再看發現有一些東西不對了。比如,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不追求個性化,追求的不是創造性,而是從一性、整體性,沒有符合我們未來的創新中國、法治中國的教育內容。那么,是不是我們首先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都應該重塑價值觀或者重新梳理價值觀?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最后實現“美麗中國”、“中國美麗”的反思。
教育孩子,是否還要追求幼兒園完成小學課程,小學完成中學課程,中學完成高中課程,高中完成大學課程?是否還這么急功近利?我們是不是應該踏踏實實在什么年齡干好什么樣的事呢?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德國關于義務教育的案例,包括幼兒園的教育規定非常明確,不允許拔苗助長。在幼兒園階段就是形成習慣,認知社會,養成良好的遵守交通法規的習慣,認知各種職業工種,形成尊重的習慣。但我們的幼兒園呢?學外語、學法語,學三外的都有,學小學的各種珠心算、跆拳道,表面是包裝得很好,但心是空的。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價值觀不對,需要修正。我覺得,這也反映出家長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體制沒有正確的價值觀。
張寰宇:就現在而言,怎么想象“美麗中國”,我覺得就是天是藍的、水是甜的、這是最基礎的,另外,家庭是和諧的。這些是表面的東西,但其中深埋藏的就是價值觀,這是基礎。像石總講的,很多孩子會跆拳道,但卻不知道交通規則是什么,說白了,不會走路,包括我們都不知道怎么走路,怎么開車。大家往往比的是,誰車好,誰加速快,誰違章不被罰款。這說明,我們不僅缺少規范,還缺少道德規范。而中華民族的傳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仁義禮智信”,其實講的就是規矩,我感覺現在在很多方面,我們都沒有規矩,包括我們的一些政府。
在我心中,“美麗中國”就是可持續發展,中國人講無后為大,其實無后為大說的是人類不能傳承,家族不能延續、社會不能發展,這肯定是非常大的事情。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得到自由、快樂,同時又創造社會的文明和發展,這就是我理解的“美麗中國”的含義。
邵念強:價值觀、世界觀是指導人生發展的最基本的東西。中國的宗教文化很豐富,但我們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文化走下來的。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是摒棄宗教的。改革開放之后又把原來的計劃經濟的東西扔掉,引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在中國引入競爭很重要,我們領教了沒有競爭帶來的大鍋飯、低效率,但競爭是把雙刃劍。我們一直在灌輸一個思想,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要在這樣的環境里出人頭地,必須去爭。怎么爭?必須好好學習,考第一名,否則就要去拉架子車,去當農民。在我們的觀念里,這就是價值觀,應該說這是錯誤的。再加上高考制度,因為資源稀缺,只有這么多人能夠進到大學里,再多的要進來怎么辦?考試。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也是沒有辦法而為之。這讓所有人都浮躁,要爭,不爭就如何如何,一代一代就這么傳承下來。
我曾到過歐洲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就一萬多人口,有個裁縫做衣服很好,家里幾輩子都是做裁縫的,但他沒有擴大經營做連鎖店,也沒有別的裁縫看他生意好也開店。如果在中國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按道理講,競爭給消費者帶來福祉,但惡性競爭就是變相的資源浪費。在歐洲,看不到這樣的競爭,歐洲人的生活理念是夠了就好。我在新西蘭的皇后鎮參觀一百年前歐洲人移民到那去的博物館。他們當時去就是開金礦,過程很慘痛,礦難、事故、生活的凄慘都有史料,跟咱們現在的煤礦差不多,最多一次礦難死了72人?,F在,礦山里還有大量的金礦,但大部分都封掉了。他們認為,一方面會毀壞資源、環境,另一方面,不用這些金子,把自己手里的活干好了,也能過比較富裕的生活。
市場經濟過程中,西方在消耗社會資源的時候很理性,把非理性的競爭摒棄掉了。我們差在兩個地方,從國家層面,那么多的稀土當垃圾賣。過去我們需要換取外匯,情有可原,但現在是不是該控制一下,減少浪費、污染,把它埋下來,交給后代開發?從家庭來講,豆腐白菜保平安,從我們自身做起不要浪費,如果有條件,就資助欠發達地區的人們,讓他們也富起來。從理論上、經濟學來講,東部發達、西部不發達,西部也有富人、窮人。如果我們想過更好的日子,也要讓窮人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樣才能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怎么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盡可能地改善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農民市民化,讓社會更加公平。我覺得歐洲人、美國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中國不發達,美國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提升到今天這個水平。中國發展起來了,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價值就會轉移到美國、歐洲,道理是一樣的。歸根結底,這是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或者有知識的中國人應該更加平和地看待社會,確定自己的幸福觀。國家富強了,老百姓才能有幸福感、安全感,家庭和睦了,孩子快樂了,將來就會以快樂的心態生活地很好,為這個社會做出他應該做出的貢獻。這樣,“美麗中國”就又增加了一些內容。
洪振斌:拿房子來說吧,老百姓要改善住房條件,農村人要提高生活品質,要到城市買房,可是有的人擁有很多套房子,有的卻一套也買不起。國家把大部分的投資都投到大城市,沒有合理分配到小城鎮,國家應該讓老百姓知道城鎮化進程中,美麗的小鄉村也是宜居的地方。其實,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城市也好,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要實現“美麗中國”,需要我們所有人去努力。我想,“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大城市,也要有美麗的鄉村、美麗的縣城。在鄉村,就應該建適合鄉村環境的房子,要有不同的風格,要把建筑做的很優雅,像藝術品一樣。當夜晚有星星的時候,這里的圖景就像一幅畫。當然,這樣一種理想要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逐漸過渡到精神層面,要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能實現。
現在,人們普遍很浮躁,主要是大家追求的物質的東西太強烈了,原來窮怕了,這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因為競爭就會產生緊張。想想我們小時候,鄰居之間,今天誰家缺點鹽,就到隔壁要點,彼此相處很和諧。有時家里住不下,就跑到鄰居家睡覺。現在,鄰居之間都是大門緊鎖。為什么?無非就是財。錢這個東西很可怕,沒它不行,多了也不是好事。這些都要從教育上著手。對于國家來說,首先考慮的是怎樣先把經濟發展起來,改善人民生活?,F在,到了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的時候了,城市發展到這個階段需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了,如果有一天,鄉村變得漂亮,環境變得優美,人也不那么浮躁了,中國美麗就實現了。
蔡義鴻:我覺得,價值觀定位錯了,這一輩子就白活了,如果把錯誤的價值觀傳給孩子,就是害了下一代。我們家五兄妹,四個兄弟一個姐姐,家庭的親情非常好。但現在,由于是獨生子女,親情的缺失問題很突出,這對孩子的團隊精神影響也很大。我常常讓孩子多跟老家的親戚接觸,多聯絡、溝通,可是孩子不懂家鄉話,語言又成了障礙。另外,獨生子女制度也讓養老問題成了許多家庭今后的難題。曾經和我在一個病房住院的老先生,今年七十多歲了,他跟我說,本來可以生兩三個小孩的,但只生了一個。孩子因為脊柱受傷骨折,現在生活能自理,但當他一住院,家里亂套了。兒子和兒媳請了兩天假照顧公公。上班后,老板說,如果認為這個地方不合適,就休一個月,意思就是讓走人。沒辦法,老人只好自己照顧自己。他出院那天專門在醫院食堂買了兩份飯,一份中午吃,一份留著晚上吃。這兩件事情都讓我覺得,獨生子女制度讓家庭的親情以及養老都出了問題?,F在,這個制度是不是該放松了?我們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是過度放開,比如說家庭承包責任制,但是,把一頭牛和犁分開的時候是沒法耕田的。所以,計劃和市場之間,該集體出現的時候還得出現,該市場化的時候就市場化。我希望,在今后制度的制定上,應該在親情、家族文化、養老問題方面給予更多的考量。戶口的問題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