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特別是前幾年的新農村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城鄉一體化也是蘇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中共蘇州市委副書記徐建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在蘇州的調查采訪中了解到,昆山花橋、吳中木瀆、相城渭塘等23個先導區鼓勵農戶把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城鎮保障和住房,并推動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轉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實行“三置換”、“三集中”后,蘇州農民變成股民,收入依靠經濟發展而不單純依靠農業。2009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987元,其中財產投資性收入達33.2%,農民走上了“家家有物業、戶戶有資本、人人有股份”的共同富裕之路。
新型經濟:“三大合作”股份制改革
蘇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表現在三方面:上世紀80年代初全面實行家庭承包制、90年代中期全面實施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入21世紀后全面實施“三大合作”改革。在農村改革的推動下,蘇州農村實現三次歷史性跨越,農村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全國城鄉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農民率先過上了小康生活。
2001年以來,蘇州農村推進“三大合作”改革,在農村集體資產、農村承包土地、農村生產經營方面通過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包括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三大合作’改革是‘蘇南模式’的升級、豐富和完善。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體的資產、資源用于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加強了社區的民主管理和社會服務,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民變成股民,設立監事會、董事會,人人享有經營權、決策權和股利分紅,增強了農村基層的經濟實力。”徐建明對記者說。
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把土地經營權集中起來,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實行統一經營,所獲收益按股分配。徐建明表示,通過土地股份制改革,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高效化、社會化、市場化。蘇南地區正處在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階段,而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使在城鎮居住的農民、被征地的農民享受城市的社會保障,農業、就業和財產性收入增加了,農民實現集中居住,相對會增加消費欲望。
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是“三大合作”改革的目標。蘇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金玉林向本報記者介紹,全市農村集體總資產目前達787億元,村級集體總資產達330億元。村均收入389萬元,相城渭西村等13個村超過3000萬元。“三大合作”組織累計達到2821家,持股農戶占90%以上。
在社區股份合作制基礎上派生出的物業股份合作社,被稱為富民合作社,它是蘇州近年來農村改革的亮點,與國際上倡導的新一代投資型合作社有異曲同工之處。富民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資本聯合,集體資金和村民認股共同參與投資二、三產業的經營和開發,為擴大合作領域和促進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途徑。
目前,蘇州市8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非農收入所占比重超過80%,工資性收入取代家庭經營收入占據主導地位,財產性收入、投資性收入、政策和轉移性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
吳中區木瀆鎮金星村是蘇州首家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2001年把4295萬元集體資產量化給513名農民,現在村里的凈資產增值至1.2億元,經過9次分紅,農民人均獲利15000元。金星村(現稱香溪社區)書記張國榮告訴記者:“村民拿錢出來建設廠房,投資商業等,戶均股份分紅收入在蘇州最高,超過2萬元。”
“我家老兩口參加了村里2個合作社,社區合作社去年分紅4000元,4年前拿4萬元投入的富民合作社去年分紅3000元,其余的分紅都轉為再投資,現在已經有5.5萬元了。”香溪社區村民韓土根告訴記者。除了分紅收入,“老婆每個月農保還能拿400元哩。”
農業占蘇州GDP的比重只有1.6%左右,但包括在城鎮居住的農村總人口有280萬左右,占總人口的44%左右。中共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表示,要讓股份合作經濟成為蘇州農村集體經濟的基本實現形式,讓股份分紅成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重要途徑。
蘇州明確了2012年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全市村均收入超4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6萬元,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農民財產性收入比重達到40%以上。
政策創新:“三置換”整合資源
2005年,蘇州全部達到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要求,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階段,強化“新市鎮”理念,確立了以蘇州城為核心,張家港、常熟、昆山、太倉、吳江5個縣級市為樞紐、10個左右的中心鎮為基礎的現代區域城鎮框架。
“蘇州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張家港、常熟、昆山、太倉、吳江5個縣級市工業化程度高,農民在二、三產業就業的達85%以上,務農人口28萬,僅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2%左右。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達118萬。”金玉林說。
城市邊界的擴大為更多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創造了機會和空間。“我們加快實施鼓勵農村居民轉變城鎮居民的政策意見,把加快推進農民身份轉換作為城鄉改革聯動的突破口,使農民在住房、社保、就業、創業、教育等方面與所在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益,從而減少農民、致富農民。”徐建明說。
蘇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的根本制度創新在于“三置換”:農戶將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
“農民在城鎮就業、有住房、享受城市社保后,就讓他們放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去年蘇州農村解決城市社保10.2萬人,‘三置換’的反響很好,今后要有更大突破,同時解決農民住房產權問題。”徐建明說,對于在城鎮就業難的農民,蘇州有4個百萬畝現代農業規模化示范區,還需要農業的產業工人。
據記者了解,蘇州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產業的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現在不少地方在鄉鎮工業的基礎上開始第二次創業,把原來水平低、產業層次不高的,通過城鄉一體化調整結構,向園區集中,用節約出的土地發展服務業和高端產業。
蘇州加快推進居住向社區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全市2.1萬個自然村規劃調整為2517個農村居民點,75%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56%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33%的農戶遷入了860個集中居住點。
相城區是2001年設立的城區。記者在相城區凌濱社區嘉元花園采訪時看到,成片的多層樓房整齊潔凈、小區花園綠意盎然,這里80%的住戶是凌濱村的農民。凌濱社區村民王忠海告訴記者:“村里的鄉鎮企業都拆掉了,5000多戶都搬到新小區居住,還剩下100來戶。住進新社區后,村民的生活習慣還要慢慢磨合。”
農民進入城市居住,企業拆遷使村級資產性、資源性收入減少,失地農民大量涌現。相城區元和街道黨公委辦事處探索出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他們把全街道13個村集體歷年積累下的6000萬元資金集中起來,于2006年組建蘇州元聯置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由41945個農民共同參股的新型村級經濟聯合體。
王忠海告訴記者:“1個村力量太單薄,13個村聯合起來,農民自己辦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為失地農民解決了6000多個就業崗位。”
據元聯置業有限公司徐金男主任介紹,從成立時借用辦公室到現在擁有元聯綠化、元聯物業、元和房產、元聯科技創業園4家子公司,元聯置業有限公司總資產擴大至6.6億元,先后開發建設油漆市場、家具配載中心、蘭桂坊商業廣場改造,完成總收入2.86億元。去年4萬多股東共分紅了6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