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城鎮化的本質來看,城鎮化是農業生產方式向工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農民可以通過進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城鎮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根據調查,我國2011年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27%,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60%左右。這表明中國城鎮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標志著中國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改變,由幾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發展成為以城鎮人口為主的分布格局。
在城鎮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土地的減少,城市建設需求的增加,農村特色產業加工行業的建成,城鎮化集中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了勞動力的流失,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隨之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就業,使得農業勞動力非農化,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間、物品、教育、生活設施等需求不斷擴大,也為農村帶來了更先進的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與此同時也提高了消費水平,使得農民原有的生活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村居民逐漸擺脫了傳統的消費觀,開始擴大消費,農村潛在的消費市場便被挖掘了出來,擴大城市需求,從而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鎮化在提高城市需求,增加農民就業率的同時,為農業結構優化提供了向導,使得原先單一、分散的農業結構更加集約化、規模化。例如,在城鎮化過程中,更多的投資者被中小城鎮的自然優勢或人文優勢所吸引,并投資于當地具有優勢的原材料產業,農村私營企業隨之也會崛起成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農村私營企業的興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村產業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
另外,城鎮化能把農村人口集中起來,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這種社會結構的調整將給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長遠積極的影響。讓更多的農村人口能夠進入到城鎮生活體系中,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為城鎮的發展,帶來了更豐富的勞動力與機會,也更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一輪動力,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優化經濟結構。
謹防資源流失環境惡化
城鎮化對我國農村經濟的影響有利有弊,我國城鎮化從本質上講應該是農村轉型為城市的問題,是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人口的一個綜合性、整體性、全方位的轉型過程。但是,就目前的城鎮化特點來看,我國的城鎮化更多的是一個農村人口和農村土地的城鎮化,這樣的城鎮化過程勢必會對農村經濟甚至國民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
由于城鎮化發展的需要,政府不斷建房、修路,使得我國的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土地集約化利用不夠,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低。城市建設需要用地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這種城鎮化過快過猛的發展速度,是以減少作為農民之本的土地為代價的。
在城鎮化過程中,一味地追求規模的擴大,卻忽略了農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從而導致農村經濟跟不上城市經濟的發展步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城鎮化過程中大量小城鎮建設的土地被粗放利用,沒有精細化處理,或者閑置不用,或者用而不精。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規劃不合理,導致土地的利用效率低,加之鄉鎮企業分部零散,不成規模,缺乏統一規劃,導致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較低。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民進城務工,導致土地荒蕪棄耕拋荒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使得原先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成本上升,這樣就導致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水平更低,農作物種植成本不斷上升。從城鎮化的進展來看,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為年輕人,留守在農村的多數為老人,他們不能運用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合理、有效的利用剩余土地,使得剩余土地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剩余土地還要承受到環境惡化、水土流失等現象造成的損害,農村經濟發展便變成無源之水,勢必會使農村經濟走入死胡同。因此,面對農業用地的日益減少,我們只有改進種植技術,引進新的種植理念,使農業發展現代化、科學化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農村資源。
提高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實現城鎮化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在積極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農村生態環境、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促進農村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良性循環,提高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
首先要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放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首要地位,一切規劃都要從百姓利益出發,正確處理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地方政府在做出一項規劃之前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做長遠計劃,以免由于決策錯誤而給百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給國家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村民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農村城鎮化必須解決好教育問題才能為農村經濟帶來活力,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城鎮化過程中應當得到放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村民素質,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幫助。
在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上,要創新經濟手段。政府要加強引導和強化管理職能,建立一套完善的適合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以保障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引進新技術新體制,改革農業生產方式,重點扶持上規模、高效益但又環保的經濟發展項目,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能力。
在城鎮化過程中,隨著農用地面積的減少,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因此要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變,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將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要結合農業結構的調整,加快優質品種繁殖、栽培管理配套及節本增效農業、生態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創新和技術推廣。梳理每個農產品產業鏈條的技術需求,解決每個環節的生產技術難題,重點示范推廣無公害技術、蔬菜反季節栽培技術、健康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的競爭力。加快主要農產品的品牌標注和特產地的認證及產品認證工作,培育本土的品牌產品,使農業經濟作物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