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度成為博鰲論壇與會者們熱議的話題。論壇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還非常大,而這種潛力能否變成現實,取決于是否繼續改革。在談及城鎮化時,他指出,城鎮化不能靠攤大餅。
4月6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分論壇“失速的新興經濟體:跨越‘成長陷阱’”舉行,在此期間,張曉強回答了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眾多提問者提出的問題。
城鎮化要協調發展
問:圍繞新型城鎮化的討論聲此起彼伏,發改委作為牽頭制定規劃的核心部門,最新的進展如何?
答: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編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其核心是通過中心城市發展帶動所在區域發展,同時注意區域間協調發展。目前,《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初稿編制完成。
我認為,要實現有質量的新型城鎮化,必須有若干體制機制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保障,包括戶籍制度進一步改革、城市郊區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
問:新型城鎮化需要體制機制改革,發改委在研究制定規劃時有何考慮?
答:新型城鎮化既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又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走有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而不是簡單圈地建樓,也不僅僅要有宜居條件、生態環境、公共交通、教育衛生、配套設施,就業機會、公共服務等也要邁出實質性一步。要實現這樣有質量的新型城鎮化,當然也包括戶籍制度進一步改革及城市郊區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
問:新型城鎮化通過中心城市發展帶動所在區域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答:在兩會答記者問時,李克強總理說得很清楚了。在我看來,城鎮化不能靠攤大餅,還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從外延上講,是通過中心城市發展帶動所在區域發展,例如西部大開發等即重視點、線、面的結合,通過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沿線的工業走廊。此外,還要同時注意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
問:中國經濟從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
答:除了外部因素,應該肯定地說有很多內部深層次制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過度地依賴資源消耗、環境的約束加劇,而且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這些都是影響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因素。
中國要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過多地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工業增長拉動向著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服務業三四產業協調發展轉變,從過度消耗資源帶來環境負面影響,向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方向去轉變。
問:今年預期的GDP增長速度只是7.5%左右,是否表明經濟發展的速度慢了?
答:去年中國經濟增速7.8%,是近幾年增長最低的一年,有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也有內部深層次的制約因素。今年預期的GDP增長速度只是7.5%左右,反映了中國自身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益上,更加致力于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的優化。
問:隨著我們強調今后發展方式要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更多地轉向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中國的潛力何在?
答:隨著我們強調今后發展方式要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更多地轉向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巨大。比如說轎車的銷售,中國已經是連續4年世界第一大市場,這已經不是潛在的問題了,是實實在在的超過美國了。
在城鎮化的推進中,它有大量的投資和發展機會。比如說,中國現在的大城市交通擁擠非常嚴重,所以我們提出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現在多個大城市在建設地鐵。最近專家預測說到2020年,中國城市地鐵輕軌這一項還要再增加4200公里,可以想象這將帶來多大的機會。
此外,還有一個巨大潛力的就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中國GDP增長貢獻率只有30%左右,比發達國家60%到70%差得太多,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如果能達到科技創新對GDP增長哪怕是50%,這個潛力就極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