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敏
城鎮化道路抉擇正在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和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命題。
在新世紀之初,曾有經濟學家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將是21世紀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時,中國的城鎮化率是36.2%,城鎮人口4.6億。十余年過去了,中國城鎮化進程如火如荼,2011年,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3%,城鎮人口增加到了6.9億以上。
中國快速增長的城鎮化列車不但促進了投資,拉動了內需,帶動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也有力地拉動著疲軟中的世界經濟。
遺憾的是,這趟列車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1.59億農民工還沒有完成他們真正的城鎮化,沒有真正融入城鎮,沒有享受到城鎮居民的公共服務,中國按戶籍計算的城鎮化率只有35%左右。
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真正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從2011至2030年的20年間,遺留的加上新增的,將有3億左右的人口要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數量之多,在此之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經歷過。
所以,城鎮化引擎,也將是中國在新世紀里面臨的一大挑戰。
挑戰之一在于,將城鎮化率從30%提高到60%這一發展階段,英國用了180年左右的時間,美國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中國的時間是大約30年。時間短,速度快,任務重。
之二在于,中國的城鎮化必須也只能在并不寬松甚至緊張的國土資源環境下完成。面對著剛性的國土開發空間不足的約束以及鐵、銅、石油、天然氣等大宗礦產資源的嚴重短缺,路徑選擇容不得半點偏差。
之三在于,從世界范圍看,城市化進程不僅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市容環境的改善,公共基礎設施的興建,還會伴生各種城市病、貧富分化加劇、社會沖突頻發等矛盾。中國的城鎮化之路,伴隨的是更為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環境,更需要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共政策加以引導和保障,需要打破固化的利益格局,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挑戰即是機遇。符合國情的科學的城鎮化發展之路既是中華民族通往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更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機遇,這一步需要尤其堅實而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