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東京無所不在計劃 描繪智慧城市藍圖
時間:2012-09-07 14:48:00  來源:賽迪網 

  “東京無所不在計劃”采用泛在的ID識別技術,將東京市內所設“場所”及“物品”賦予惟一的固有識別碼,由后臺系統自動識別,用戶通過移動裝置讀取實體位 置或物體上的資訊標簽,將真實世界的資訊或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后與虛擬現實空間結合,以獲取便捷、個性化的資訊服務的智慧城市典范。

  東京,充滿現代氣息的國際化大都市,不僅因其利用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創造了高速發展的經濟奇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因其低碳節能、注重社會協調發展而聞名于世。

  描繪物聯網藍圖

  物聯網正成為我國乃至全球信息產業的新亮點,而在東京,一項于2007年由東京市政府及國土交通省發起、倡導移動觀光與RFID導游的“東京無所不在計劃”便已在全市成功進行了物聯網應用。

  東京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計劃于2007年至2010年先后在銀座、新宿等地購物區進行了成功的RFID導游項目部署。其中,“東京銀座購物區試驗計 劃”范圍涵蓋其地面商場及地下街道,并可提供英、日、韓、繁體中文、簡體中文5種不同語言操作。整個銀座區域內設置上萬個RFID標簽,系統平臺可將道路 方向、商店折扣及餐廳菜單等資訊,用信號臺傳送到游客或消費者的手持式接收器上,手持接收器配有3.5寸OLED觸摸屏,具備RFID識別、紅外線掃描、 429MHz無線傳輸、Wi-Fi及藍牙傳輸功能。

  除了可以實時接受以上資訊,游客也可以通過手機讀取二維碼,獲取包含商店資訊、地圖路線、觀光資訊、設施導游等旅游信息。只要手持此移動裝置,游客無論想 找那家名店喝茶或那家精品店購物,都能快速獲得資訊。如當步行經過某家商店前面所架設的無線標簽,游客即能收到當前該區域商店的促銷計劃或餐廳的菜單等資 料,同時也可標示出游客所在的位置,并可提供臨近公共交通搭乘的方式和線路等,達到無所不在的購物樂趣。

  由于2007年的“銀座計劃”成效顯著,2009年2月至3月,及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東京市政府再度實行第二、三階段試驗計劃,將新宿及 銀座地區的咨訊服務進行了充分整合。新宿地區信息平臺使用東京都市政摩天大樓瞭望臺的全景影像,提供資訊、周邊設施導游及地鐵、公交線路導游,而“自動無 線支援方案”則為殘疾人士提供了無障礙路線的搜尋與服務,為其提供了舒適、安全、放心的服務。

  掀起低碳節能風暴

  作為日本的首都,東京的商業實體和社會

  組織眾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而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東京大學,2006年其碳排放達到13.6萬噸,其每年消耗的電費成本則高達6000萬 美元。因此,一項旨在降低電能消耗、減少碳排放的“綠色東京大學計劃”于2008年6月開始執行,其目標是“利用信息技術以智能和智慧方式改善環境”、 “將以強制被動方式改善為以自覺方式打造低碳環境”。

  該計劃以東京大學工程院2號樓信息網絡為樣板試驗平臺,通過利用傳感器等先進的元器件及IPv6下一代互聯網協議平臺,將建筑內的空調、照明、電源、監 控、安全設施等子系統聯網,形成兼容性系統綜合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對電能控制和消耗進行動態、有效地配置和管理。

  傳感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應用大大減少了電能消耗,如當學生進入研究室時,其所經過的照明系統和其獨享的空調設施會及時開啟,而當其離開系統則會立即關閉。而整個建筑都采用了此類技術,從而立即為東京大學樹立了低碳節能的藍本。

  該計劃的影響絕不止于這所日本最富盛名的大學,由于該計劃由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東京中心地區政府、IT非盈利組織以及開發商、總承包 商、建筑設計部門、設備制造商等30余家公司組成的聯合財團發起成立,在項目形成結論并公開后,將迅速擴展應用至日本各地區的各行各業,造福全社會。

  類似的應用也被松下電器應用于“現場E1”項目。松下電器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主要體育場內,安裝IPv6照明控制系統,從而有效地控制和檢測奧運主場館 區域的1.8萬盞照明燈,該系統直接降低了10%的電能消耗。類似的應用還被廣泛用于東京的適度、溫度、氣壓、降雨量等氣象監測領域,并大大降低了能耗, 而日本的跨國公司更將此應用延伸到了幾十個海外市場。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