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湘南地區的一項光榮使命,也是郴州繼成功爭取省委、省政府“34條”先行先試政策后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機遇。近年來,我們著力發揮“南大門”區位優勢,努力當好全省擴大開放的橋頭堡,以推進全國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和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以建設“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為奮斗目標,大力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試,加速開發開放,全市承接產業轉移、發展開放型經濟取得顯著成效。近三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6.22億美元,到位內資 563.99億元,分別是前一個三年的1.7倍和1.6倍;外貿進出口總額30.7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7.8億美元,分別是前一個三年的2.3倍和5.2倍。開放成為郴州發展的最大動力,推動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1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46.4億元,同比增長14.3%;財政總收入150.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 39.8%、51.5%,郴州進入了歷史以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迎來了開放的最好時機。
搭建開放平臺,在夯實基礎中搶抓承接先機。近年來,我們把搭建開放平臺作為擴大開放、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支撐,切實構筑大園區、大物流、大通關、大開放格局。搶抓機遇,建設了目前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并疊加物流保稅功能,成為郴州擴大開放、承接產業轉移的閃亮名片。積極爭取支持,全市設立了9個省級承接產業園區,配套規劃建設了一批特色園區,近三年調規擴園129平方公里。把標準廠房建設作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先導工程,啟動了“三年標準廠房建設行動計劃”,市財政每年安排引導資金5000萬元,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近三年全市建成標準廠房620萬平方米,出租率95%以上,實現了“筑巢引鳳、簽約落地、開工投產”的效果。樹立“把園區作為城區建”的理念,近三年全市園區投資400億元,加強道路、綠化、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設施建設,市有色金屬產業園引進新中源產業服務綜合體、富士(國際)城市綜合體等大型商業配套,提升了園區的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把快捷通關、降低物流成本作為開放平臺建設的首要目標,建立健全了海關、檢驗檢疫、公路口岸、保稅物流等平臺。公路口岸開通國際快件,海關實行“屬地報關、口岸驗放”模式,在全國內陸口岸率先開通直接放行的“F通道”,3分鐘辦結通關手續,綜合物流成本較以往降低 50%以上。目前郴州成為全省開放平臺最全、功能最優的市州之一。在現有平臺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整合提升平臺功能,加快建設口岸國際物流中心,努力打造“無水港城市”。開放平臺的不斷完善,加速了郴州的開放步伐,搶抓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先機。近三年,新引進轉移型企業946戶。三一重工、格瑞普新能源、富士工業園、臺灣工業園、奧美森工業園等龍頭企業和專業園區布局郴州,中國五礦、中國建材、中化集團等央企來郴開展戰略合作。
堅持兩型引領,在承接產業中推動轉型發展。立足郴州資源型經濟偏重的結構特征,以承接產業轉移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從低端向高端、從分散向集群、從粗放向集約、從線型向循環發展。著眼長遠,突出承接和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先后引進了臺達電子、高斯貝爾、華磊光電、杉杉科技、富士電梯、湘南數控、仰天湖風電等一大批企業和項目落戶郴州。注重產業鏈招商、抱團轉移,與商會、總部合辦園區,促進上下游關聯產業集群推進。市有色金屬產業園與廣東順德商會共建富士工業園,總投資 150億元,將承接家電和機械制造關聯企業 80―100家,形成6平方公里的開發規模。臺達電子作為全球最大的交互式電源生產商,在郴州已經建設二期工程,將帶動引進 60余家配套企業,在周邊形成近20家外包廠,提供就業崗位5萬個。高斯貝爾將總部移至郴州。做好對接融合文章,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優勢資源向央企、民企龍頭和戰略投資者集中,煤礦由576個減少到165個,非煤礦山由747個減少到125個,礦業秩序實現由亂到治的根本性轉變。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新上了金貴、宇騰、華信、銀星、展泰等一批精深加工項目,郴州成為全國最大的白銀、鉍、微晶石墨生產基地,華南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湖南最大的鉛鋅生產基地。把引進項目與引進資本等要素結合起來,創立全國首家稀貴金屬交易所——湖南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2011年6月運營至今交易總額突破 200億元。引進浦發、光大、交通、華夏、華融湘江等股份制銀行和村鎮銀行,郴州成為全省銀行進駐最多的城市之一,獲評中國最佳金融生態創新城市。通過承接產業轉移,郴州逐步走出資源路徑依賴,規模工業中高技術、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34.1%、36.3%和32.4%,礦業對經濟的貢獻率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
狠抓城市提質,在重塑形象中放大開放優勢。區域的競爭,越來越取決于綜合環境的競爭。我們把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競爭力作為擴大開放的核心因素,全面推進城市、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放大郴州的開放優勢。大力實施擴城戰略,近期按照10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的規模規劃建設中心城區,加快推進郴資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鎮群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堅持提質與擴容并重,大規模實施城市改造提質。啟動“千億投資、百億城建計劃”,開展城市、交通、產業建設三大會戰。近三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18億元,年均增長39.3%,其中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25億元,全面完成了城區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升級,持續開展綠城攻堅,完成城市公園和游園建設50多個,城市形象煥然一新,是郴州城建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時期。城市管理提質升級,建成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和數字城管平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空氣質量達標率、飲用水達標率均達100%;實施“點亮郴州”行動,大力開展公路治超、限摩規電、治污拆違,推進城市亮化、凈化、美化、序化。郴州獲評“中國最佳管理城市”。堅持交通先行,打通對外大通道。近三年,完成交通投資343億元,建設規模達4451公里,建成通車里程4919公里,實現了我市交通史上建設規模、速度和質量的歷史性突破。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35公里增加到近90公里,基本構筑“七縱三橫”出境大通道和對內大循環。全長近70公里、雙向8車道的郴州大道建成,加速了郴資桂區域融城,構筑了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核心走廊。武廣高鐵的開通,使郴州融入長株潭和珠三角兩大城市群“1小時經濟圈”,以高鐵為特征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大力簡政放權,在創新管理中激發開放活力。我們以先行先試為動力,以簡政放權為核心,以行政管理創新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構建有利于開放、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開放型政府建設,強力實施以“兩集中、兩到位”為重點的行政審批改革,將56個市直單位的719項審批事項歸并到40多個科室并全部進駐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即辦件達到50%,90%以上的審批事項實現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審批時限縮減 50%以上,企業法人執照、加工貿易合同審批等均可在1個工作日內辦結。市直部門直接從事審批的科室和工作人員因此銳減4/5。賦予園區和基層更大自主權,把23個市直部門的69項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授予省級承接園區,64項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到縣市區,提高了辦事效率,節約了行政成本。堅持重心下移,理順城市和社會管理體制,全面構建“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格”管理框架,實行“網格化”管理。以市長公開電話整合各類熱線,群眾來電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均達到 95%以上,更好地服務群眾和投資者。大力加強干部執行力建設,用最嚴厲的問責開展作風大整頓。切實加強法治郴州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破壞經濟環境的各種行為,為開放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民調、綜治、維穩、打黑等工作穩居全省前列,郴州正在成為一個宜居利居樂居的開放城市。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郴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