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我國3.5億人飲用水不達標 近百城市無備用水源
時間:2012-05-31 09:44: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2012年7月1日起,我國將強制實施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修訂后的新標準中一項最大的變化是檢測指標從35項增加到106項。

  “中國約有3億農村人口和5000萬城市人口的飲用水目前還達不到安全標準。”在近期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中,曾在全國多處水源地調研的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張文臺向記者透露。

  “事實上目前從源頭到水廠再到水龍頭的各個環節均有可能存在污染。”在張文臺看來,要想真正讓人們喝上放心的水,國家需要從水源頭,到水廠,再到水龍頭三方面發力。

  要徹底消除水源地污染隱患

  記者在鞍山市高新區引湯入鞍工程科大凈水廠看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和隆隆的水聲,分隔在一塊塊正方形凈水池里青藍色渾濁帶有雜質的水,被層層過濾、沉淀、凈化處理,用先進的設備實時監測水質。

  鞍山市公用事業局局長張剛告訴記者,水廠的水源來自遼陽水庫,水質良好。如果水源的水達到一類二類水質標準的話,經凈水廠處理后,絕對能確保居民飲用水達標。但如果水廠的水源遭到嚴重污染,凈水廠再怎么處理,水質也難得到保證。因此,徹底消除水源地污染隱患,才能確保百姓喝上放心水。

  那么目前中國水源地質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張文臺認為,水源地首要面臨的問題是濕地萎縮,萎縮后濕地將失去自我凈化的能力。濕地萎縮主要由濫開荒種地造成。二是水資源枯竭會造成水源地的水源不充足。三是森林被破壞失去涵養水源的能力。四是水源地附近“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排污也會污染水源地。

  張文臺建議,源頭方面要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恢復水資源周圍的生態,加強植樹造林。同時要保護濕地,確保水源安全,并杜絕“三高”企業出現在水源周圍。

  此外,水廠應做到24個小時監測。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過濾、凈化。農村要實行“集中供水,集中居住,集中教育”,逐步實現農村飲用水的水廠集中供水。

  三是加強水網建設。部分水網年久失修,合格的水進入到水網中,也會由于一些鐵管生銹造成重金屬污染。

  公開報道顯示,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調查數百個城市的供水管網,發現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國標的灰口鑄鐵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鍍鋅管等占6%。這三類低質管網主要鋪設于上世紀70年代至2000年之間。2000年后城鎮新鋪管網有很大改進,但已鋪管網改造卻不多,質量低劣的管網大多數仍在服役,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地段。

  “應加快管網更換,老管網逐步退役。整個管網全國要投入幾千個億,因此要逐步推進。要安裝過濾、礦化等現代化應急設備。現在一些單位家庭安裝礦化籠頭去除污垢,但從根上還是要更換管網,用現代化手段清洗管網。總之要把好水源、水廠、龍頭三關,才能喝上清潔的水。”張文臺說。

  單一水源供給的隱憂

  近年來,我國水污染事件頻發,去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暴雨后流入涪江,造成涪江江油、綿陽段200多公里水體指標超標,影響沿岸江油至綿陽段城鄉過百萬居民正常飲食用水。而2012年年初,中國就發生了兩起環境污染事件。先是位于廣西的龍江發生了鎘污染事件,河池宜州市境內龍江河段被污染,流至下游的柳江,威脅了柳州市的飲用水安全。龍江鎘污染事件還未平息,江蘇鎮江2月初又發生了苯酚污染城市水源地事件。這兩起事件因為威脅到柳州、鎮江等數座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而備受關注。

  “一次次事故的發生,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城市供水的關鍵是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能向市民提供清潔安全的飲用水。保障飲用水安全不能單純局限于防范污染事故發生,而在于當突發性污染事件發生后,能否迅速啟動備用水源,這已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龔世萍建議應盡快建立和保護備用水源地。

  環境保護部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314個地級以上城市中,216個城市建設了備用水源,占68.8%,沒有備用水源地的城市還有近百個,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單一水源的供給形式,尤其在南方多數城市都以地表水作為單一水源。

  調查表明,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建設情況尚可,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因水體污染、水量不足、疏于管理等種種原因,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在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依然存在水源儲備和應急供水設備儲備不足、管理及工程技術措施不落實、缺乏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做出及時反應的監測系統等問題,在突發性污染、輸水設施故障、特殊干旱年份等緊急情況下,應對將極為被動。

  事實上,唯一水源地或者單一水源的供給方式,難以規避風險,一旦水系面臨危機可能一擊即潰。從近年發生的水危機事件來看,江河湖渠的水源因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眾多工業企業分布在江河湖庫附近,造成水源污染事故隱患難以根除,單一水源不僅不能滿足需求,還將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旦水源發生危險,必將造成社會的恐慌。為此,除了規劃流域內的產業布局外,更需要在水源地的開發上多做文章。建立備用水源地,成為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提高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能力的必然選擇。

  龔世萍建議:第一,合理規劃、科學建設新的備用水源地。本著“類型互補、水量保證、加強保護、科學管理”的原則,進行水源選址和工程建設,在選擇備用水源時,應考慮與在用水源類型的不同,保障水源不會同時出現問題。在用水源是河流型時,應選擇地下水或者湖庫型水源作為備用水源。

  第二,加強備用水源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備用水源應執行與在用水源相同的管理要求。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保護區內污染源及違規行為的整治、加強保護區內非點源控制;開展水源地水質常規監測,定期開展水質全分析;加強保護區上游的風險控制和預警等。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解決城市備用水源建設率高,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低的問題。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