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再建:山西“北引擎”之考
時間:2012-04-23 09:04:51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編者的話
據山西統計網資料顯示,區域經濟集團化,特別是大都市圈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此過程中,我國大都市圈逐漸興起,并成為現今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長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等已成為領跑我國經濟的先鋒隊,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山西自認為經濟發展緩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日前走進太原,求證這里提出的“太原都市圈”發展思路。中心城市的發展規模和發展質量,從根本上決定著區域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設,除了舉全省之力加快太原發展、強化中心城市地位,更要突破一城、一隅的狹念,大力推進產業聚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實力,不斷增強整個都市圈的輻射和帶動能力。
山西省會太原市致力于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大都市,挖掘自身在國家中部地區崛起中“北引擎”的價值作用。這能否有效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的戰略?太原能否具備對全省乃至周邊區域中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這個“圈”的建設與促進山西轉型跨越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這些都成為此次記者求解的命題。
誰是“太原圈”?
在太原,記者看到了該省前不久推出的《山西城鎮化推進戰略研究》。記者了解到,根據轄縣(市、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設計中將“太原都市圈”劃分為太原都市區(核心層)和太原都市圈(輻射層)兩個圈層,涉及太原、晉中、呂梁、陽泉、忻州五市的市域范圍。
據介紹,“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層包括太原市6城區(小店、迎澤、杏花嶺、尖草坪、萬柏林、晉源)、晉中市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和古交市11個縣、市、區。截至2009年底,都市區總人口405.83萬,占全省11.8%,其中城鎮人口328.84萬,占全省的20.8%;國土面積829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3%;耕地面積16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1%;地區生產總值1667.5億元,占全省的22.6%;財政總收入295.62億元,占全省的1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4.72億元,占全省的1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00.38億元,占全省的1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7.28億元,占全省的28%。粗鋼產量占全省的31.8%;水泥產量占全省的22.6%;鋼材產量占全省的36.6%。
記者注意到,設計中的“太原都市圈”輻射層包括太原市6城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忻州市忻府區、定襄縣、原平市;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盂縣、平定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介休市、壽陽縣、靈石縣;呂梁市離石區、柳林縣、中陽縣、交城縣、文水縣、汾陽市、孝義市共32個縣、市、區。
談到“太原都市圈”的發展定位,山西省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堅持把‘太原都市圈’放在全國、中部崛起和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中來謀劃和審視,我們會充分發揮承東啟西的優勢,依托京津冀經濟圈和黃河中游經濟區,加快產業轉型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增強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把太原都市圈建設成國家新能源建設服務中心、世界不銹鋼和鎂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級煤機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與技術創新基地,華北和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由此可見,志在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北引擎”的“太原圈”,志在倚重并繼續提升開放程度、發展活力、核心競爭力的城市群戰略凸顯――這里最可能成就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的引擎和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區。
“太原圈”何處去?
太原市規劃部門的專家告訴記者:“‘太原都市圈’的概念不至空泛的前提,是必須統籌考慮圈內的產業支撐、環境的承載能力等各個要素,加快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協調發展和資源型經濟全面轉型,著力構筑多元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發展。”
按照這個設想,都市圈核心層到2015年總人口將達到44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38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86%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00億元,年均增長16%,占到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四分天下有其一”。財政總收入達到700億元,年均增長18%,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20%以上。“這些指標到2020年會有更大的變化,比如總人口達到480萬人,城鎮人口到時就是440萬人了,城鎮化率更要達到92%左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600億元,占到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30%左右;財政總收入達到1700億元,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25%左右。”談到未來的發展,有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據介紹,“太原都市圈”的輻射層狀況是:到2015年,總人口達到1160萬人,城鎮人口達到80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6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占到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5%左右;財政總收入達到1400億元(年均增長17%左右),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40%左右。到2020年,總人口達到1240萬人,城鎮人口達到93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500億元(年均增長17%左右),占到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50%左右;財政總收入達到3300億元(年均增長19%左右),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45%左右。
“北引擎”怎么建?
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把太原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的領先區、高端產業的聚集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生態文明的示范區、和諧社會的首善區,充分凸顯太原都市圈在全國城市群版圖中的地位和全省發展的龍頭作用。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一極,這是山西“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山西省政府有關部門的介紹中,一個“一核一圈三組群”的“太原都市圈發展格局”在藍圖上勾勒得清晰起來。
動作一:把太原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大都市
第一,加快“八個功能區”建設。太原市根據各縣(市、區)的產業基礎、資源狀況和區位條件,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界限,提出了建設“八個功能區”的構想,即汾東高新產業現代服務業區、西山創意產業文化旅游區、城東現代物流示范區、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補農示范區、北部不銹鋼生態工業區、婁煩生態旅游經濟區、清徐汾河高效觀光農業區、陽曲新型工業承接區。目前,“八個功能區”建設框架已基本形成,成效初步顯現。“十二五”期間,要依托“八個功能區”重點布局一批能有效帶動都市圈發展的高端和新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圍繞各功能區主導產業的上下游產業,抓好產業的配套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建立各城市間以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的新型合作分工關系,帶動太原都市圈快速發展。
第二,做大做強十大產業板塊。堅持把構建十大產業板塊作為太原都市圈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依托山西焦煤、華潤等大型骨干企業,立足于石油替代,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做強煤化工產業;依托太重煤機、山西煤機等龍頭企業,形成集采煤、掘進、輸煤、井下基礎配件為一體的煤機設備產業鏈,做強煤機裝備產業;依托智奇、晉機、太重和北車集團,做強鐵路裝備產業;依托太鋼和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不斷提高產品加工深度,做強不銹鋼深加工產業;依托富士康科技工業園,加大鎂鋁合金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力度,做強鎂鋁合金產業;依托羅克佳華公司,突破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做強物聯網應用產業;依托山西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建設,加大項目引進力度,做強靜脈產業暨環保再利用產業;加快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做強現代物流業;促進高新區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做大做強,引進扶持綜合實力強和專業水準高的會展企業,做強文化會展業;抓好生態環境建設,提升清徐汾河觀光農業園區發展水平,推進都市農業與旅游、休閑業融合發展,做強旅游、高效觀光農業產業。
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是都市圈快速形成不可缺少的條件。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設,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緊緊抓住太原都市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在中部地區城市圈建設方面先行先試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充分發揮太鋼、太重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加大對核心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度,搶占產業鏈“高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二是要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基地作用,圍繞煤化工、不銹鋼深加工、煤機裝備等主導產業,集中力量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發,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三要充分發揮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作用,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為培育和壯大大批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務。
第四,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作為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太原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系太原自身的快速發展,更關系到整個都市圈的快速發展,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要按照“有歷史感、有生態性、有文化味”的城市建設總要求,以擴容提質為重點,改舊城、保古建、建新區、創精品,進一步加快提高太原城市建設水平、管理層次和文明程度。要進一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道路、橋梁建設改造和太原新片區的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地鐵、輕軌等城際交通建設和濱河東西路向南北延伸,加快實施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要進一步加快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大力推進藍天碧水等生態環保工程,全面開展太原汾河流域生態治理,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要進一步加快文化設施和文化景觀恢復重建,提升城市品味和文化影響力。要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創新,繼續深入推進城鄉清潔工程,逐步完善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重點加快物聯網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動作二:加快推進太榆同城化步伐
加快以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陽曲縣、古交市和婁煩縣為核心的“太原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是有效提升太原都市圈輻射帶動力的戰略支撐。以太榆同城化作為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的重點,按照規劃同籌、制度同構、市場同體、產業同鏈、科教同興、交通同網、設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的原則,加快這一區域的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不斷增強這一區域對太原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力,努力打造太原都市圈發展的“龍頭”和核心圈層。
加快實現規劃一體化。加強太原榆次兩市總體規劃的相互銜接與協調,圍繞“十二五”發展目標,統籌考慮兩地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資源配置,統一編制太原榆次城市發展規劃,并實現兩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統一,科學合理配置兩市生產生活要素,實現兩市的整體優化發展。
加快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一體化。擴大太原現有環城高速公路框架,完善重要旅游景點與高速公路、干線公路之間的便捷通道,加強太原榆次兩地路網對接,積極推進太原至榆次軌道交通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快速交通運輸體系,增設公交線路,實行出租車運營一體化管理,提高兩市公交通勤率。加快推進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實施天然氣管道打通工程,加快污水管網對接,進一步完善供電網絡,提升供電配套服務能力。加快數字一體化建設,同步完善電信、金融、公共服務領域的同城化建設,實現電話并網管理,金融同城結算。
加快推進太榆科技創新城建設。太榆科技創新城是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一個重大標桿項目,是“十二五”時期山西省形成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為核心新興產業的戰略重點,也是加快太榆同城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加快推進太榆科技創新城建設,實現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新跨越。
加快推進山西高校新區建設。從山西高校新區規劃建設上看猶如“魚沼飛梁”一般將太原、榆次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大學城”建成后,十幾萬師生將入住,不管是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還是探索如戶籍、治安、行政管理等諸多問題,都對太榆同城化建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快推進高校新區建設,為太榆同城化探索出一條“行政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新路”,真正發揮太榆同城化建設中的橋頭堡作用。
競爭力何在?
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和城市群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分工有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特色經濟區,成為了構建太原都市圈的關鍵。據了解,山西正探討如何依托太原都市區,綜合其他各城市政治、地緣、產業、文化和現實可能等因素,以交通為紐帶,以相關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按照“產業集聚、生產集中、循環利用、深度開發”的原則,構建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發展格局。
首先是太榆新型裝備制造和現代物流經濟區。以太原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榆次經濟開發區為依托,大力發展煤機裝備制造產業。以太原鐵路樞紐建設為契機,加快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積極培育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努力構建社會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增強太原都市圈向東南拓展的輻射和帶動能力。
其次是汾東電子信息及物聯網應用經濟區。充分依托富士康、羅克佳華等龍頭企業,以富士康手機和電腦整機生產、太行航空儀表、長城微光電子光纖倒像器等優勢電子產品為主導,加快電子信息和物聯網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物聯網應用產業園區,重點在環保、節能減排、煤炭安全生產等領域開拓市場、集聚發展。
此外,太鋼不銹鋼和新材料經濟區、并州新型煤化工經濟區、鋁鎂合金深加工經濟區,以及太原―呂梁新型工業經濟區都在增強太原都市圈向東輻射和帶動能力的產業規劃之列。
“我們還有一個粘合劑,就是我們的晉商文化。”有關負責人表示,整合太原、榆次、太谷、祁縣、平遙、靈石等地晉商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與會展業、文化旅游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進一步形成以晉商文化為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經濟區,充分展示晉商文化、弘揚晉商精神、做大做強旅游文化產業,進一步增強“太原都市圈”打造世界級文化品牌的能力和帶動作用。
視?點
大圈里的梯次細分
加快構建“太原都市圈”,本質是充分整合圈內資源和產業資源,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的條件下,實現土地集約、產業集聚、資源整合、人口集中,使“太原都市圈”率先成為山西省發展的增長極,有效帶動山西省的轉型跨越發展。山西省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日前向本報記者透露,他們正著力構建一個以太原盆地西部工業城鎮帶、東部旅游城鎮帶和中部汾河生態帶“三帶”為支撐,以打造一體化發展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貿圈、旅游圈、生態圈為重點,加快構建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太原都市圈發展大框架。
據介紹,這個框架包括:
加快構建一體化工業城鎮帶、旅游城鎮帶和汾河生態帶。一是構建以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陽、孝義、介休為主的工業城鎮帶。二是構建以太原盆地東部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為主的旅游城鎮帶。三是構建太原盆地中部的汾河生態帶,大幅提升太原都市圈的生態文明程度。
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大交通圈。構建快捷高效、一體發展的交通體系,是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證。要圍繞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以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鐵路、國省道建設全面推進,進一步促進太原盆地、忻定原、離柳中、陽泉等地區內部和相關城市間的交通聯系,實現太原都市圈內全部“一小時通達”。
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大物流圈。要充分依托煤炭物流業和綜合交通網絡,全力構建社會化、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物流體系。一是進一步發揮太原―榆次在華北地區的綜合物流樞紐作用。二是進一步發揮忻定原、離柳中、介孝汾、陽泉等次級物流中心的作用。三是依托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市場的優勢,完善煤炭物流產業鏈。四是加快物流業信息化建設。
加快構建一體發展的大商貿圈。要按照特色鮮明、分工合作、功能各異、共同發展的原則,依托區域內各城市的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業態豐富的商貿服務網絡,形成以太原都市區、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為主體的布局科學、梯次分布的都市圈商貿體系。
加快構建一體發展的大旅游圈。依托“太原都市圈”內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積極試行圈內旅游景點“一票通”,開發建設富有區域特色的各類旅游主題精品線路,形成與“晉北宗教古建游”、“晉南尋根覓祖游”遙相呼應、南北貫通的山西旅游大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一體發展的大生態圈。從都市圈的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出發,加快構建圈內“四區”生態環保體系,即城鄉生態建設區、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育區和生態修復區。
(本版供稿:本報記者王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