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永清環保發布公告,公司與江西省新余市政府和新余鋼鐵集團簽訂“合同環境服務協議書”,協議書的內容令“土壤修復”這一概念為二級市場投資者熟知。
從污水到固廢,從PM10到PM2.5,隨著國人對環境要求的提高,一個又一個環保細分行業悄然興起。土壤修復,正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另一蓬勃市場。盡管這一行業仍然面臨商業模式不成熟、法規標準缺失等困擾,但這阻擋不了人們對它的熱情。3年后將達400億的市場蛋糕,對于只有幾家公司的細分行業而言,足以讓先涉足者過上好日子。而對于早先入股的PE而言,他們又一次站在市場的前沿準備迎接收獲。
城市化催生的細分市場
在中國,土壤修復的興起,與城市化進程緊密相連。這其中,更得益于近些年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大量位于城區的污染企業從市中心遷出,以此滿足房地產和城市建設對市區土地的饑渴需求。
遷走的化工廠、焦化廠、農藥廠、加油站等,給城市土地遺留下來的是重金屬污染、持續性有機污染和電子廢棄物污染場。這些土壤污染如若處置不當,將給附近居民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
2004年4月28日,北京宋家莊地鐵站施工現場,3名工人在挖掘原農藥廠遺留土壤時急性中毒。隨后,北京市環保局對場地進檢測,并將受污染土壤挖走焚燒。這一事件,拉開了中國工業污染土壤修復的序幕。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土壤修復與開發研究報告》統計,近年來僅北京一地,四環內就有百余家污染企業搬遷,置換出800萬平方米工業用地用以再開發。
按照2007年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有關通知,在工業用地原址重新開發利用前,必須進行場地環境評價。針對污染場地必須制定修復方案,污染場地經治理修復合格后,方可進行其他用途的開發建設。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前,也發布了關于土壤修復的相關標準。除北京、上海外,全國范圍內如重慶、浙江、江蘇和沈陽等城市,都已經開展了土壤修復的示范項目。目前,已展開試點的城市基本按照“收儲、評估、修復、驗收”程序進行土壤修復,正是這一程序,催生出了土壤修復這一細分環保市場。據中國環境修復網粗略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已有幾十億元。
2015年市場達400億規模
“未來5年,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究竟有多大?”——在清華大學近日召開的第五屆環境產業發展論壇上,土壤修復已經超越水、氣、固廢等領域,成為投資者和研究機構最為感興趣的話題。
但這一問題并不好回答。中信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美國20世紀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1000億美元,直到目前美國環保局地圖上仍標注著50萬幅需要治理的地塊。在日本,調查顯示有32萬個受重金屬或VOC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場地,全部修復約需要1600億美元。根據我國的污染現狀,實際需要修復的土地容量絕不會比上述數字小,但由于目前缺乏土壤修復地塊的準確數據,因此較難估量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確切規模。
據Environmental Businese International Inc預測,到2015年,美國環保產值將達到3600億美元。金融危機過后,環境修復產業占美國環保業產值的比例降到20%,如果以此比例推算,到2015年,美國以土壤和地下水修復為主的環境修復業產值預計在700億美元左右。
中國環境修復網主編高勝達預測,如果按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產值是美國的十分之一計算,屆時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人民幣。
“美國城市化已經完成,需要修復的土壤在逐步減少,行業產值也逐年減少,但中國城市化率才50%,需要修復的土壤會逐年增加,因此400億元是保守估計。”高勝達說。
不管具體數字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土壤修復這一行業,正粉墨登上環保產業這一萬眾矚目的舞臺,并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舞臺上的主角之一?!秶噎h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推進重點地區污染場地和土壤修復,以大中城市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集中治污設施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廢棄物堆存場地等典型污染場地和受污染農田為重點,開展污染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認為,土壤修復和地下水修復等環境修復行業,將在“十三五”成為環保產業新的增長點。
沒有誰能比高勝達更能切身感受這其中的冷暖了。2008年底,他張羅第一屆環境修復論壇的時候,經過多方邀請,最終到場參會者只有100人,基本上以圈內人士為主。3年以后,今年4月份馬上召開的第三屆論壇,報名人數已在200人以上,除媒體外,眾多股權投資者也慕名前來。
“還有很多外國人,必須要搞同聲傳譯了?!备邉龠_感慨。
看多者已經出手
“真金白銀已經進入這個行業,現在這個行業是爆發前夜,未來5-10年,這個行業將進入青春期?!奔t杉資本中國基金副總裁潘旻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盡管潘旻不愿談及公司在該領域的投資,但中國證券報記者還是從其他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曾經成功投資過乾照光電的紅杉資本,已經投資了建工環境,并準備向創業板沖刺。
公司網站顯示,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公司隸屬于北京建工集團環保業務板塊,目前是國內從事土壤修復的龍頭公司。國內首例土壤修復項目——北京化工三廠土壤修復就由該公司負責,目前公司業務涵蓋土壤修復、水體修復、生態修復等方面,占全國同類修復工程項目的80%。
中國證券報記者還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中信產業基金已布局業內另一家公司——高能時代,并已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相信向A股沖刺的步伐也將加快。公司網站顯示,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高能墊襯工程有限公司,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墊襯工程處改制而成。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高能時代是做防滲透材料出身,專注于固體廢物、廢液等污染物的防治。公司業務既涉及土壤修復,也涉及到底泥處理,主要技術路線是阻隔填埋。
有券商表示,目前A股環保板塊尚未有純粹的土壤修復概念股票,按照以往經驗,一旦有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并披上細分行業龍頭的光鮮外衣,市場給予的估值肯定不會太低。
目前A股已上市公司中,永清環保參股的湖南永清盛世環保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包括土壤、礦渣、污泥等有關重金屬的污染治理。根據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為湖南湘江流域制定的規劃,未來五年國家將投入595億元專項治理重金屬污染,該公司有望在上述治理中獲益。根據公司早先公告預測,公司重金屬污染治理相關項目的毛利率為35%,凈利率為23%。
在國內,另一家有土壤修復概念的公司是北京金隅集團旗下的金隅紅樹林,該公司從2004年開始土壤修復相關業務,修復模式主要依托金隅旗下的水泥窯,通過高溫焚燒的方式進行協同處置,去掉土壤中的重金屬、油類、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土壤修復的產業鏈上,金隅紅樹林的技術定位,使其經常扮演分包商的角色。
除上述公司外,在內資企業中,杭州大地環保、重慶利特環保等公司起步也較早;而外資企業主要為ERM中國,其在國內擁有強大的場地調查和修復專業團隊,主要針對外資服務。而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蘇伊士環境集團了解到,2010年其全球土壤修復的規模將近100萬噸,與2009年持平,集團亦有介入中國土壤修復市場的打算。
除此之外,活躍在土壤修復領域的,還有一批科研院所,例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環境資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
仍有多重難題待解
盡管市場前景巨大,但仍有投資者持謹慎態度。
在同創偉業董事總經理王維看來,土壤修復的大方向肯定沒有問題,但由于困擾行業的一些重大問題仍舊待解,因此掏出真金白銀仍存在風險。
“根子上的因素是,中國環境治理的首要任務是控制增量,然后再處理存量。在未來幾年中國環保投入還不足以將增量和存量完全覆蓋的情況下,作為存量治理的土壤修復行業,發展速度肯定不及增量治理的其他行業?!?/p>
王維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他接觸過的土壤修復案例,項目和資金大多依賴政府,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與火電脫硫脫硝有電價補貼、污水處理有污水處理費不同,由于沒有一套成熟的收費機制,土壤修復行業缺乏明確的投資回報預期,這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出于歷史原因,我國土壤污染主體大多是各類國有工廠,經過多輪的改制重組,很多工廠產權歸屬關系已經滅失,即便產權明晰的,也很難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額的土壤修復費用。因此,“誰污染,誰治理”這一環保行業的通行準則,在土壤修復行業根本行不通。
目前少數比較成熟的商業化項目,主要依托于房地產,由房地產開發商埋單。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土壤修復項目主要依靠財政撥款或者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但今后面對大量的類似項目,完全依靠政府支付顯然并不現實。
除資金問題外,困擾土壤修復行業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雖然部分城市已經出臺了一些地方性規范,但對于全行業而言,尚未有統一的技術導則和行業標準。什么樣的土壤應該修復,修復成什么樣子是合格的?什么樣的企業有土壤修復的資質,誰來驗收?這些問題都亟待規范。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環保部很重視這一問題,目前科技標準司正在牽頭制定土壤修復的質量、工程技術和驗收方面的相關標準。
“土壤修復看似是環保的細分行業,但由于涉及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實際涉及的學科很多,由于缺少標準,我們很難看清土壤修復的真實成本,也很難判斷這個行業的利潤率?!蓖蹙S說。
他看空土壤修復的另一原因是,在技術上土壤修復更多是土建工程的延伸,缺乏專業含量。
“我們看過的一些公司,處理工藝過于簡單粗放,土壤運輸費占到修復成本的大頭。據測算,百公里半徑內土壤運輸費每噸在100元內,而很多項目每噸修復報價才200-300元,因此盈利能力有限?!?/p>
世行發布的《中國土壤修復與開發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修復技術是以挖掘后異位處理處置為主,包括填埋和水泥窯共處置技術等,多種原位修復技術尚處于研究開發階段。
高勝達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國主要采取焚燒和阻隔等方式處理受污染土地,原因是開發商要求在短時間內解決污染問題,客戶需求導致技術含量較低的處理方式成為主流。除此之外,與其他環保行業一樣,目前土壤修復需要的相關設備和藥劑,很多仍舊依靠進口。
“總體來說,作為一個小行業,土壤修復未來幾年有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規模是不成問題的,但要想跟美國一樣,成為與水和大氣治理一樣的大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