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既然下決心要解決幼兒園亂收費的問題,就得拿出更多的投資和精力來綜合治理。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近日公布的《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嚴禁幼兒園以任何名義向入園幼兒家長收取贊助費、捐資助學 費、建校費、教育成本補償費等與入園掛鉤的費用,嚴禁以開辦實驗班、特色班、興趣班、課后培訓班和親子班等特色教育為名向家長另行收取費用。
多年以來,作為非義務教育的學前教育都是雙軌運行:一方面是計劃經(jīng)濟年代建起的公立幼兒園有一部分仍然在正常運營,設施較舊,但收費低廉,另一 方面是過去十幾年來迅猛發(fā)展起來的民營幼兒園,硬件較新而收費不菲。由于國家用于學前教育的投入不高,幼兒園的建設總體呈現(xiàn)出“國退民進”之勢,收費水平 也就不斷走高:家長往往既要按年度交納總的“贊助費”,又要按學期分門別類地交納興趣班的費用。收費名目越來越多,收費亂象愈演愈烈。
《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措辭嚴厲地禁收贊助費和特色教育費,當是對學前教育亂收費的有力遏制。應該說,《辦法》的制定者認穴很準,找 到了問題的要害所在,所作規(guī)定有相當?shù)尼槍π浴榱吮U险叩穆鋵崳课€將開展監(jiān)督檢查和收費許可證的年審,如果能在檢查中慧眼如電,在年審中鐵面無 私,收費亂象將無所遁形,再收贊助費就是火中取栗。
不過,過往的好多事實證明,好政策未必收到好效果。一方面是總有歪嘴和尚念經(jīng),存心破壞政策的效力;另一方面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利益相 關者經(jīng)常用太極拳來化解政策威力。說起來,小學和初中教育都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明令禁止學校收取贊助費,可是有些學校只是把明收改成了暗收,要么在收 費賬戶上做文章,要么化現(xiàn)金為實物,要么讓家長簽下“自愿交納”的文書,總之花樣翻新,怪招迭出,學校想收的錢“顆粒歸倉”,家長一分錢也沒省掉。有現(xiàn)成 的例規(guī)可循,幼兒園也完全可能借鑒學校的做法,把收費之事由地上轉(zhuǎn)入地下,兵不血刃地架空政策。要想讓好政策落地,這是必須嚴格盯防的。
可能有人會說,有了《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家長們不會不交贊助費,不會舉報亂收費?如果所有的家長都這么想,估計幼兒園和學校是不敢亂收 費了。可是目下的現(xiàn)實是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常住人口持續(xù)增加,學前教育僧多粥少,好幼兒園稀缺,“入園難,入園貴”的癥結(jié)難解,家長們惟恐自己的孩子不 能入園,哪敢出頭舉報或者罷交。在沒有強有力的人選代表家長們交涉的情況下,想靠千家萬戶的父母們心意一致地主張權(quán)利,這基本上是癡人說夢。最后的結(jié)果通 常都是在組織有序、運轉(zhuǎn)自如的機構(gòu)面前敗下陣來,按照人家劃定的游戲規(guī)則行事。
因而,國家既然下決心要解決幼兒園亂收費的問題,就得拿出更多的投資和精力來綜合治理。首先是要加大公立幼兒園的建設,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通 過供求關系的變化來治本。其次是加大監(jiān)督檢查的力度,不讓桌面底下的潛規(guī)則成了氣候,以剛性的制度來逼走收費亂象。這當然并非易事,可是教育亂收費已經(jīng)讓 公眾苦不堪言,有關部門絕不能有口無心,虛應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