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是南京‘一城三區’戰略的重中之重,10年開發拉開了新城框架,城市地標很壯觀,各項配套爭相上馬,成績很顯著。但對照南京作為長三角副 中心、江蘇省省會、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定位,對照現代化、國際性城市新中心的目標,還有相當差距。”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如此點評。
這些“差距”集中表現在:從空中看,河西建筑沒有“整整齊齊的感覺”,體育館、博覽館、寶船遺址公園等公建綠地是河西的“閃光點”,本該“發揚 光大”,可周圍建了很多房子;地鐵有四五條線進入河西,結果換乘空間不夠,消費熱點難以形成;規劃不嚴加上管理不到位,造成城市功能混雜,產業特色不明 顯;CBD高層有寫字樓、有住宅,但金融、商業未能統籌布局,結果招商不易,晚上“黑燈瞎火”……河西建設在蘇州工業園區之后,“白紙作畫,本可畫出最新 最美的圖畫”,但建設水平并不如后者。
“新城建設要做到形象、品質、功能的一體化,開發建設不是目的,提升功能品質才是歸宿。”市長季建業認為,河西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對主城居民吸 引力還不強。“河西一條馬路有80米寬,百姓逛街穿馬路都不易,還要建商業街,可能嗎?現在‘城市綜合體’很熱,為什么?就是因為居民一家三口進了大門, 里面吃喝娛購全搞掂。照此經驗,河西像新加坡那樣,幾個小區、6000到8000人口配一個鄰里中心,居民日常購物和休閑都可就近解決。”
因此,雖然河西這些年入住人口逐年提升,但對照疏散老城人口的“初衷”,未能盡如所愿。資料顯示,近年來雖然河西、江寧、仙林、浦口吸引了大量 人口,但老城人口還是增加了15萬人。老城人口不減反增,加之機動車迅速增加,拆遷改造總在老城內“打轉”,給環境、交通、文保帶來一系列問題。“這些年 老城交通堵、停車難、環境差,城市改造損害綠化,打碎了不少‘壇壇罐罐’,人口增加是根本因素!”
建不好新城,就保不了老城,各地歷史名城保護經驗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南京市委常委會議定,面對迅速擴張的城市化,南京老城的疏散還要更堅決,新 城的功能還要進一步完善,吸引力還要再增強!今后市級機關新建項目都要向河西轉移,商務、金融、文體的大型項目也不得在老城新建。河西開發的重點將實現功 能品質的提升,既要高起點建設,更要高水平管理和運轉。城市空間和產業將圍繞“五軸四城兩園一島”梳理整合:商務軸、商業軸、文體軸、青奧軸、濱江休閑 軸,青奧城、金融城、海峽城,新城科技園、江東軟件園和江心洲生態科技島,真正形成“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新城。
開發新城,老城要“輸血”,新城自身也要能承載。副市長陸冰介紹,綠色、人文、智慧、集約的建設理念,不是喊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落實到河西南部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2013年亞青會前移動寬帶全覆蓋,2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建節能65%,新建商品房100%全裝修,太陽能、地熱利用率大于20%,垃圾分類率90%,商業街、濱河、濱江建立慢行系統——我們有理由相信,按照住建部“綠色生態示范城區”標準建設的河西,將對老城人口和新興產業具有足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