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現身華北絕不是短期現象
時間:2011-10-28 11:49:28
來源:新華網
在最近的媒體報道中,人們又看到了企業招工困難的消息。不同的是,這次出現招工難的地區已經不再局限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而是蔓延到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華北地區。為什么華北地區也出現了招工難現象?是短期性的勞動力短缺還是我國民工荒的范圍延伸到了華北地區?中國未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結構如何?
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關注一下中國的人口的變化。統計資料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新生嬰兒數量開始大幅度下降。新生嬰兒出生最多年份是1988年和1990年,當時新生嬰兒數量是2500萬,到2009年的時候下降到1580萬,下降了將近1千萬。之所以要提20世紀90年代,是因為這個年份很重要,90年代到現在剛好20年,按照我們的用工制度來講,我們現在的新生勞動力大體上是在18-22歲之間人口,這樣1990年出生的一代人現在已經或正在進入中國勞動力市場。
20世紀90年代,或者說1988年、1990年出生的新生嬰兒下降就會造成現階段勞動力供給出現一種持續下降的趨勢。統計資料表明,新生嬰兒下降首先影響了小學畢業生數量,小學生畢業生數量,2000年的時候是2419.2萬人,大約2400萬人。2003年2267.9萬人,2005年是2019.4萬人,2008年是1864.9萬人,2009年是1805.1萬人。可見,小學畢業生的人數直接受制于新生嬰兒的數量,呈完全的正比關系。
其實不僅僅是小學畢業生的數量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學畢業生人數也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我國的學制要求,初中階段一般是三年,屬于承上啟下的階段,小學畢業生人數的下降,必然會直接影響初中階段的求學人數。1986年我國初中畢業生1056.95萬人,2004年達到高峰2070.3萬人。1986年之所以規模小,與當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條件差、教育制度不完善,以及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明顯不足等等因素有關。2004年達到頂峰2070.3萬人后,我國初中畢業生人數開始逐步下降,2006年時為2062.3萬人,2007年1956.8萬人,2008年1862.8萬人,2009年1794.7萬人。可見,新生嬰兒數量、小學畢業生數量、初中畢業生數量都在逐步下降。初中畢業生除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進入中等職業技術校或職業中學繼續學習外,其余部分將直接加入勞動力市場,這一不斷下降的趨勢導致了我們近年來的勞動力市場的短缺。
因此,不能將華北地區出現的招工難現象看作是個別現象或短期現象,它實際上是自2003年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出現的“民工荒”的深化,是“民工荒”向全國各地延伸的繼續。可以認為,我國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工資將出現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由于“民工荒”不是一個短期現象,企業必須做好有效的應對,包括強化企業員工的招聘機制、逐步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建立更和諧的勞動關系等,以適應新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