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記者馮會玲)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什么是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須達到哪些標準?建設過程中公眾如何參與?日前,國土資源部印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試行)》,明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原則、建設內容與技術要求、建設程序等,首次從國家層面規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規范》明確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后劃入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則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
《規范》要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規范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優先在基本農田范圍內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措施;堅持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鼓勵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