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50年近百湖泊“蒸發” 多年治湖難擋瓜分狂潮
時間:2011-09-25 17:00:18
來源:半月談
曾幾何時,冬天,湖面上結著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鳥就在湖邊的冰面上覓食。孩子們悄悄走近時,鳥群轟的一聲飛起,遮天蔽日,非常壯美。那時候,孩子們將口罩拆開,做成網,在湖里捕小魚小蝦。那時候,藕從湖里挖起來,就著湖水洗洗便可以直接吃……許多武漢市民至今保存著這樣美好的童年回憶,他們更期待,這樣的美好記憶不要在未來的孩子眼里只是一種歷史!
江城武漢,百湖之市,50年來近百個湖泊“人間蒸發”。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兩江三鎮水網縱橫,這本是大武漢顯著的城市特征,也是江城市民引以為傲的資源稟賦,卻逐漸被蠶食吞噬。今天,穿行于填湖之上的高樓大廈時,多少人扼腕嘆息:誰動了我們的湖泊,動了我們的天賦美景?在杭州西湖、云南洱海等圍湖造別墅事件頻發的今天,半月談記者對武漢湖泊的命運展開最新調查。
房地產“金”蹄欲平百湖
“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雙秀目,一窩笑靨,一只美臍。”著名作家劉醒龍說。然而,調查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至今,武漢中心城區湖泊數已由100多個銳減至目前的38個;近30年,武漢市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10年,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面積由原來的9萬余畝縮減到8萬余畝;目前,武漢的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站在沙湖之濱,這座曾經是僅次于東湖的武漢第二大城中湖,3000多畝湖面如今卻滿眼是堆積的磚頭、石塊、泥土和建筑、生活垃圾,剩下的半個湖面臭味撲面而來。湖邊飄浮著一層綠萍,拍打著不斷向湖心肆虐的垃圾。對面,塵土飛揚的背后,一座座高聳的樓盤傲然而立,還垂下“熱銷中”的大字招牌。
60多歲的馬師傅告訴半月談記者,近一年來,經常晚上有多輛工程車來沙湖倒垃圾,從晚上七八點一直倒到下半夜,估計是附近的房地產開發商。“好好的湖給填成這樣了,過去這里可全都是水啊。”馬師傅嘆息說,漁政、城管都來管過,但管不了,還是照樣倒。
位于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的沙湖,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武漢長江二橋的修建,以及中北路、徐東路的拓寬,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近10年來,這里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不斷,一些單位辦公樓也紛紛長高,一半的湖面就此消失。
在曬湖,半月談記者所見并不比沙湖輕松。干涸的湖底,臭水橫流。只有旁邊已經歪斜的“禁止違法填占湖泊”的標牌,以及寫有“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的宣傳欄依舊提醒著人們:這里也是湖泊!
“近10年來,建筑越來越多,曬湖越來越小。原來湖里有魚有荷花,景觀很好,如今卻臭味熏天。”劉女士2001年就搬到曬湖邊居住,她說,一座座樓盤竟然在《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出臺后的近幾年間崛起,已經將曬湖榨干了。
“這兩年市里投了幾千萬治理曬湖,都沒見什么效果。如果曬湖治理好了,我們每平方米價格肯定也不止八九千元了。”靜安上城的售樓人員透露,即將于今年八九月份開盤的已經是第三期了,均價為8000元,湖景房均價在9000元左右。
據武漢億房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第二周武漢主城區在售樓盤的成交均價僅為6642.44元/平方米。而東湖、南湖、沙湖等武漢中心湖泊周邊的湖景樓盤均價都在10000元以上,且銷售火爆。一些別墅已經賣到兩萬以上。
有當地媒體曾做出這樣的標題:曬湖真“曬”干了!是誰“曬”干了這個距離武昌火車站最近的湖泊?老百姓說,不是武漢這座“火爐城”的陽光,而是火熱的房地產開發對公共資源的肆意掠奪。曬湖的今天也許就是其他湖泊的明天。
多年治湖難擋瓜分狂潮
其實早在沙湖之前,武漢就有多個“湖”已經成為一個純粹的地名,跟湖泊無關。例如,楊汊湖,如今的年輕人可能并不知道它曾經也是一片湖區,較早以前就被填完;范湖,從湖到塘,從塘到徹底淡出人們的視線,卻是近幾年的事。2008年,范湖完全消失,在大片大片的樓盤之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淚。
2002年3月,《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就頒布實施,其核心內容是保護湖泊水面不受侵占,水體不受侵害。這是全國第一部對湖泊進行全面、綜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據水務部門介紹,湖泊保護有法可依,各方監督也逐漸加強。水務部門實施了湖泊執法巡查制度、湖泊審批聽證管理辦法等,制定了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規劃,設立湖泊保護藍、綠、灰“三線”,并對湖泊進行勘界立樁,嚴厲打擊非法填占湖泊行為。
然而,湖北省環境科學院總工程師沈曉鯉說,法規有,措施也有,執法卻難以到位。隨著近幾年房地產開發力度迅猛加大,湖泊填占和污染行為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湖泊作為一個城市的稀缺資源之一,成了房地產商開發樓盤大肆宣揚的賣點和噱頭。他舉例,偌大的南湖不斷萎縮,周圍高樓林立,都是房地產項目;沙湖幾乎被分割完了;還有湯遜湖,周邊簡直成了房地產開發的戰場,“三線”保護形同虛設,占湖水域任意往前推,違章建筑不斷蠶食湖面,一座座樓盤依湖而起。
在武漢一家房產公司工作的吳小姐5年前相中了南湖雅園樓盤。她說,小區里買房的都是有些經濟實力的,許多是企事業單位高管或私人老板,湖邊房價都比較高。“之前我查過政府規劃,說南湖要建水上公園,所以才在這買了房子,可現在也沒看到什么公園,反倒南湖是越來越小。”
2006年10月,沙湖邊的一座樓盤竟打出這樣的廣告:你無償擁有一座私家湖泊。沈曉鯉說,湖泊是城市的公共資源,打出“私人湖泊”的廣告是公然違法。盡管后來他向有關部門反映,廣告被撤掉了,但樓盤依舊照建。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金伯欣認為,武漢湖泊萎縮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人口增長使糧食問題成為當時最大的問題之一,大面積的湖區和濕地在政府主導的圍湖造田下變成了田地。二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群眾自發性的圍湖養殖,加之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水質污染與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當時幾個大的郊區湖泊均大面積遭到墾殖,東湖水面在這一階段也大面積縮減。第三則是90年代中期至今,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湖泊一塊一塊地被蠶食。
用“地產+旅游”模式改造東湖?
東湖是我國最大的城中湖,也是武漢最大的風景游覽地,每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2009年8月,東湖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引入深圳華僑城公司的武漢華僑城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實行“地產+旅游”模式,總占地面積3167畝,主要分布在東湖沿線,屬于武漢臨湖黃金地塊,商業價值巨大。建設項目包括歡樂谷主體公園、水上公園和都市娛樂休閑區,以及“東湖新城”等地產項目。
針對公眾輿論的關注,東湖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金國發說,武漢近年來對東湖實行重點保護,但東湖生態旅游仍發展不夠、欠賬較多、娛樂設施較少,周邊12個城中村環境臟亂。景區希望能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適當引進項目,加快城中村改造,合理開發東湖旅游資源。
武漢華僑城項目副總經理丁未明介紹:“武漢華僑城項目并不涉及東湖水面。整個項目用地將有40%用于房地產開發。房地產也不直接臨湖,將建有100 米~150米的公共綠化區域,供市民使用。”據了解,華僑城公司去年以43億元中標獲得東湖風景區的3167畝土地,每畝單價僅為136萬元。這一黃金地段的罕見低價引發公眾關于是否存在內部不正當交易等諸多猜測。
華僑城項目引起軒然大波,其背后是兩種焦慮的碰撞:一種是政府的發展焦慮,希望引進優質項目,加快城中村的改造,促進景區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種則是大眾對在優質公共資源范圍內實施“地產+旅游”模式的質疑以及對房地產開發侵占東湖的擔憂。
何時掐斷利益黑手,還湖于民
今年7月16日,武漢治湖的一項龐大工程正式開工,一條連通武昌城區兩大湖泊東湖與沙湖的人工河流將穿城而過,全長1775米。這是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的一部分,也意味著武漢治湖進入大決戰時期。
越來越多的湖泊的自然生態已受到嚴重破壞,政府似乎也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剩一半的沙湖早已失去濕地的特征和價值。據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9年沙湖為劣五類水質,富營養化嚴重。
在南湖,目前周邊無序開發的10多處臨湖商品樓盤已超出其生態環境承載力。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鄔紅娟等專家認為,房地產無序開發、截污措施建設和管理不完善是造成南湖至今污染嚴重的主要因素。
湖泊是武漢的天然稟賦,是市民的公共資源,本是這個城市最好的名片。然而,當公共資源被利益侵蝕之時,對“公共品”的保護就容易流于形式。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杜群教授說:“一個濱湖項目的開發,開發商、政府、購房者都能從中得到各自的利益,那么,犧牲湖泊資源也就在所難免了。”
沈曉鯉認為,湖泊保護和治理最突出的矛盾,是政府要解決房地產開發力度過大的問題,實實在在地保護公共資源不受侵害,一定要按規劃來,依法行事,執法到位。切不可為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后果。
然而,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湖殤”之痛,今天的“百湖之市”,一方面斥巨資整治湖泊,加強水網建設;另一方面填湖依舊,湖泊還在消瘦,人們依然為這些天賦的公共資源擔憂:那些投資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治湖工程能否還武漢一雙雙“秀目”、一只只“美臍”?昔日美景能否重現?(半月談記者 皮曙初 魏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