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開學時節,23日央視《新聞1+1》再次發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為何減少?”的疑問。報道稱,十年來,中國農業大學今年第一次出現了農村生源低于30%的現象。面向農村的農業大學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高校又怎樣?清華大學新生中,農村的孩子只占到了17%,而全國高考農村的孩子占到62%。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是一直呈下降趨勢。
早些年,溫總理就問道,為什么大學里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其實不是農村學生真少了,而是重點大學農村學生越來越少。按照目前態勢,很可能將來中國出現兩所大學——“城市版大學”和“農村版大學”。如教育學者楊東平所說,雖然農村孩子上大學了,但享受的是另一種教育,農村學生、弱勢群體的孩子,在比較弱勢的地方性大學,高職高專比較集中,而在研究型大學比例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農村孩子更多集中于“農村版大學”,而以“985和211高校”為代表的“城市版大學”以城市孩子為主。
這喻示著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教育公平問題正在從外在的顯性的不公平轉移為一種隱性的不公平。雖然人人能上,但農村孩子讀好大學越來越難。當然有人也認為,重點大學譬如美國常春藤名校,本身就應該是精英教育。即使美國教育平等觀念深入骨髓,一系列法律規定“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布什語)”,甚至一流名校不僅對低收入階層,還對中產階級(家庭收入約六七萬美元以下)也開始實施免費教育。但是經歷了上百年的努力,至2000年,數據顯示,那些來自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5%的階層的孩子,到26歲時拿到學士學位的比例僅為9%,而來自收入最高的25%的階層,這一比例是68%。
因此,盡管不少學者提出,讓窮孩子也有春天,首先要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第二要促進各地高考錄取指標的均衡,減少在發達地區的招生規模,把多余的招生數量投放給欠發達地區;第三要推行真正意義自主招生。真可謂用心良苦。但是從“美國標本”看,這些舉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美國貧富差距在西方社會相對較大,因此教育公平得分自然較低。而中國問題的本質也在于,如何解決“窮二代”的問題。只要“富二代”和“官二代”固化,必然需要一個“窮二代”充當墊腳石。教育不公平將會使得低階層的下一代很難向上流動,使社會不平等向下一代延續和發展,反之亦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此下去,不僅農村孩子讀好大學機會會越來越少,連讀大學也會越來越少。
重點大學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病只是社會病的延伸。因而這三個“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不僅是治教育病的良方,也是治療社會病的一味藥。而教育公平的目標也在于——社會公平。(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