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一場秋雨,讓寧夏衛寧平原變得更加郁郁蔥蔥。
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紅武村,往日崎嶇泥濘的小道,如今已成為村民們的記憶,平整的水泥馬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村口那面白色的墻上,“樹家風、帶民風、干正事、走正道”的紅色標語顯得格外醒目。評選“愛崗敬業模范”、“好媳婦”、“好婆婆”等民風建設活動,為這個移民村莊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衛在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過程中,伴生著群眾利益訴求多樣化、社會矛盾復雜化等一些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優良的民風是建設和諧富裕新中衛的必備條件。我們要通過抓民風建設為突破口,化‘無形’為‘有體’,變管理為服務,以民風建設巧解社會管理難題。”中衛市委書記馬廷禮說。
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創新,在管理難度最大的地方創新,致力于激發社會活力。今年以來,中衛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以民風建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攬子“工程”。他們提出了用3年時間、分三階段建設“遵紀守法、明禮誠信、奮進思變、淳樸向善、理性包容”的優良民風,實現“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風氣明顯改進、城鄉環境明顯改善、民主管理明顯加強”的目標。
創新社會管理以什么為抓手?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中衛市委、市政府加強民風建設,確定了推進法制教育、文明新風培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基層民主管理“四大工程”,將普法宣傳教育、開展文明創建、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健全城鄉基層群眾自治體系等17項任務分解到各部門單位,并將其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考核內容。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教育引導群眾。中衛市委、市政府在抓民風建設加強社會管理上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管理是手段,服務是目的;管理是“小技”,服務是“大道”。創新社會管理,就要把“管理”的功夫下在“服務”上。今年以來,全市各級干部把化解群眾矛盾積怨、提高服務百姓能力作為工作重點,得到了群眾的理解支持,促進了民風的轉變。
中衛市在民風建設中,以鄉鎮綜治辦為基礎,整合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門職責和資源,在各鄉鎮建立綜治維穩中心,調解化解社會矛盾。“自中心成立以來,群眾有地方說事,有人管事,不再到鎮上、市上堵纏領導了。”沙坡頭區濱河鎮維穩中心主任王迎霞說。
“以前,市上轉給東園鎮的群眾投訴案件每周有七八件,現在減少了一半。信訪人來鎮政府辦事大廳,工作人員會熱情接訪,并安排相應科室解決。”東園鎮副鎮長張彩霞說。
直面社會管理的“老課題”,交上創新管理的“新答卷”。在沙坡頭區文昌鎮東關新村,社區開展的“禮儀、誠信、和睦、平安、愛心”家庭美德教育活動,使這里的“文化長廊”成為亮麗一景。中華傳統美德、二十四孝圖,傳統文化展示圖文并茂;在社區調解室,“依法調解化干戈,握手言和為玉帛”,“說情說理說法,解難解憂解愁”的提示,營造出和諧溫馨的氣氛。講法規、講科學、講文明、講誠信,該鎮“和事佬協會”成立以來,社區居民的家庭糾紛和鄰里矛盾日益減少。
“如今,我們這個‘農轉非’村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和事佬協會’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改善了一方民風,促進了社會和諧。”文昌鎮黨委書記王琳說。
沙坡頭區文昌鎮東關新村,是一個有萬余人口的社區,80%的住戶是城市化進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文昌鎮針對“農民向市民轉變”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在全鎮15個村建立了“和事佬協會”,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四調聯動”機制。“和事佬協會”的會員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黨員、長輩、村民議事會成員擔任,每當社區出現征地拆遷款分配、鄰里糾紛、物業管理、繼承糾紛等方面矛盾,“和事佬協會”就及時介入加以解決。
在東關新村社區,記者翻開一份檔案,上面記載著這樣一起調解案例:兩位老人因為3萬元遺產繼承糾紛長期結怨。哥哥認為自己對父母盡義務多,捂著口袋不分錢;弟弟認為遺產繼承子女人人有份,有事沒事就到政府上訪。今年6月,“和事佬協會”召集雙方坐在一起協商。最終兩兄弟握手言和,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沙坡頭區濱河鎮南關村,將民風建設與村級福利分紅掛鉤,創建了民風監督臺賬。對村民的守法、計生、履行義務等情況進行登記備案,村民中出現違規違紀、傳播和制造謠言的,一經查實,年終不予發放福利分紅金或部分扣發。村黨支部書記林建國說:“這樣做是主動加強民主管理,引導村民‘用好權利,盡好義務’,弘揚友善的民風。”
把民風建設作為加強社會管理的突破口,大量社會矛盾在基層得到預防和化解。今年上半年,全市信訪量同比下降9.74%,信訪辦結率97.6%;通過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大走訪大調研,為百姓解難題、辦實事400多件,有效激發了社會活力。文明、和諧、穩定的氛圍日益濃厚,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