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與人居環境的改善
中國到底能養活多少人?這個問題前些年引起過很大的爭論而無定論。北京究竟能“裝”多少人?如果翻看北京歷年的數據,會發現北京人口規模預測的歷史是“測不準”的歷史,北京的人口規劃已經走入了一個“屢設屢破”的循環。
1983年出臺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提出,要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僅僅3年后,1986年北京市總人口已達1000萬。《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萬左右,事實是,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1382萬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2020年北京的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但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1755萬人。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專題調研組所公布的調查數據則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2009年已達1972萬。可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總體規劃所確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的目標很可能當前已被突破。
但應該看到,人口激增并沒有使北京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停滯以及“生態災難”,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標和最大人口容量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的《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0年)中,在生活環境競爭力方面,北京以絕對優勢超過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當然,我們不否認,如果只比較資源環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橫向來看有待提高,但應當沒人能否認北京的宜居水平縱向來看是有顯著提高的。
二、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
區域人口承載力通常是指某個區域在維持正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下的最大人口數量。人口作為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數量、結構、分布與國家或區域的發展緊密相關。許多研究都認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我國發展效率不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困難。顯然,人口的數量、結構和分布等都是需要調控的。人口合理分布是以區域人口承載力為基礎的,因此,研究人口承載力是必要的。根據人口承載力的研究所設定的人口規劃目標“屢設屢破”,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出現了誤判。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自然地理(包括氣候、區位、交通、地形起伏度等)、資源環境、經濟就業以及社會政治(包括宗教等)等多方面因素來測算人口承載力。既往人口承載力的測算一般是按照生態學上的最小限制因子,即俗稱的“短板”來進行的。對北京來講,這一短板非常明顯,就是有錢也難以買到的水資源。既往人口控制目標正是考慮水資源這一短板而設定的(2020年北京可供水資源為54.2億立方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確定的人均水資源量300立方米/年是現代小康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基本標準,按此標準,確定了北京人口承載力為1800萬人左右)。但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就業等因素在城市人口承載中并非等量齊觀,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才是人口承載力的直接影響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另外,某些區域的人口承載力還會受到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如某些少數民族聚居地),但并非普遍。
這個有別于傳統認知的判斷可以系統表述如下:資源環境,與勞動力、資本一樣,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一個地方的經濟規模及產業結構如何,是勞動力、資本以及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決定的,這些因素作用于經濟系統,通過影響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來間接影響人口承載力。因此,真正直接決定人口承載力的,是區域的經濟因素(包括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及相關就業容量等),尤其是經濟規模和就業結構所決定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經濟規模越大,需要的勞動力越多,則人口承載力就越大。除經濟規模以外,產業結構的影響也不小。不同的產業結構,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天壤之別。通常來說,第一產業對就業表現為一種剩余勞動力“蓄水池”作用,雖然第一產業表面能吸納大量勞動力,但實際上有效吸納能力有限;第二、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且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可見,人口承載力并不是不變的,當諸如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狀況的因素發生改變時,必然引起人口承載力的變化。
因此,只要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支持,沙漠中也可以發展出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就是如此。如果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了區域的經濟系統發展,政府可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決定是否采取政策措施對資源進行開發或對環境進行改善,從而改變區域人口承載力。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為解決水資源的限制,在成本——收益比較下采用調水措施。同樣,以色列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也從另一個角度突破了水資源的限制。這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只要經濟系統發展,資源環境對人口承載力的限制作用是可以化解的。
由于人口合理分布是以區域人口承載力為基礎的,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也解釋了我國人口分布變化的實情: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經濟規模的空間分布向東南傾斜,從而帶動人口分布也向東南傾斜。
三、基于人口承載力影響分析的區域人口調控思路
由于人口承載力上限關鍵在于區域發展方式所決定的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尤其是就業狀況,而不是自然地理角度的資源環境,這就為調控區域的人口規模提供了新的思路:從影響人口承載力的經濟因素入手,對產業和就業結構等經濟因素進行調整,真正調控區域人口規模。從宏觀層面,可制定與區域定位相關聯的產業支持和限制政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調控人口規模和質量。產業是區域功能的經濟支柱,一個城市只有在對區域功能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確定和調整產業結構,才能達到調控人口總量,引導人口有序流動的目的。通過選擇產業來間接選擇人口,使區域人口的規模、質量和結構與之匹配和優化。至于應該發展和限制哪些產業,需要從產業經濟的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從微觀層面,通過選擇企業來調控區域人口,依據區域定位建立企業準入制度。從根本上來說,企業準入是落實區域定位的根本保障,按區域定位對企業準入制定規則,以約束數量,提高質量,這是控制人口增長及提升區域發展品質最有效的途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如果試圖以行政手段阻止人口的增長,或把人口控制在某一預期的數量以下,都是很困難的。人口壓力的解決,主要靠經濟手段、市場機制形成經濟上的“隔離墻”,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然會對人口的增減產生調控作用。因此,對人口從數量、質量和結構上進行優化調控,應在對區域準確定位的基礎上,更多依靠市場的力量,形成“政府調控產業,市場選擇崗位,個人決定去留”的人口間接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