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地標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靈魂。金茂大廈之于上海、雙子塔之于吉隆坡、哈利法塔之于迪拜……承載的都是世人對一座城市的深刻記憶。說起鄭州的地標,我們自然會想起二七紀念塔;談起河南、中原的新地標,我們自然會將目光投向9年時間崛起的新城,鄭東新區。
城市地標,一般都是標志性建筑。建筑建成,地標樹立,城市地標更多是一種象征性存在。但對中原地標——鄭東新區而言,城區建設方興未艾,中長期規劃尚在醞釀,從硬件建設的角度看,這一地標尚未完全呈現;從軟件管理的角度看,這一地標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還亟須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逐步完善。
(一)
城市建設,需要傳承和延續。新區的規劃與建設,也講究整體的延續性。邁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鄭東新區在制定今后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時,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應被延續。
比如,被實踐檢驗正確的新區規劃建設的理念需要延續。事實上,為延續黑川紀章關于生態城市、共生城市、新陳代謝城市等城市建設的理念,鄭東新區邀請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大師磯崎新擔綱CBD副中心和運河兩側城市設計,邀請美國SWA集團開展龍湖湖岸景觀城市設計……大師級的規劃設計,必然有助于鄭東新區先進城區規劃理念始終如一地保持。
再比如,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始終為民的理念需要延續。為確保區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鄭東新區為自己確立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實現人均經濟指標在中西部地區領先,與東部發達地區水平接近,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0億元,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00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115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入住人口80萬,將鄭東新區打造成功能完善、管理一流、經濟繁榮、宜居宜業的新城區,成為鄭州都市區建設的先行區、首善區和示范區。
在區域間競爭日益激烈、國家土地調控政策日益嚴峻、單一的產業結構和稅收結構亟須突破、建設融資難度逐步加大的現實背景下,鄭東新區依然堅持城區規劃建設的高標準,依然為中長期的發展制定高目標,依然確保做到為民發展、發展為民,這是信心的彰顯,更體現出鄭東新區謀劃未來時既志存高遠又著眼具體的兼顧。
(二)
不再“攤大餅”,走組團發展的新路徑,是檢驗新區之“新”的標準之一。事實上,在城區規劃之初,鄭東新區便堅持組團開發的理念,中央商務區、商住物流區、龍湖區、龍子湖高校園區、科技物流園區五個功能組團,既互為補充,又協調統一。
在中長期規劃建設過程中,堅持功能組團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所有工作的重心之一。在這方面,不妨將鄭東新區和其他新區建設加以必要的類比分析。比如,浦東新區的布局模式是:沿黃浦江南北軸向發展,向東縱深呈綜合組團發展。濱海新區實施的則是“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
和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相比,為進一步突出多核心、開敞式發展模式,發揮新區之于鄭州都市區、中原經濟區的示范、帶動與引領作用,在“十二五”期間,鄭東新區堅持實施組團發展。
通過加快CBD金融聚集區建設、CBD商業中心建設、總部經濟中心建設等路徑,力爭到2015年,將鄭東新區中央商務區建成中原經濟區的金融服務中心、中部地區總部經濟中心、大型現代化商業中心、中原旅游集散中心、綜合會展服務區。
“十二五”期間,鄭東新區致力于將商住物流區打造成為一個以金水東路為軸線的行政辦公區、黃河東路和商鼎路為軸線的高品質宜居社區、商都路沿線為軸線的現代物流倉儲產業帶。
“十二五”期間,在搞好拆遷安置、龍湖開發及引黃水系建設、完成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龍湖休閑娛樂景區開發、加快龍湖商業中心開發建設、開發高端生態宜居住宅區。
具體到龍子湖區的規劃與開發,“十二五”期間,在完成第二批入駐高校建設、完善市政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的同時,鄭東新區致力于規劃建設科技孵化器和產業園,力爭培育出一批發展前景好、投資效益高、經營能力強的創新性產業企業。
具體到綜合交通樞紐區的規劃與開發,“十二五”期間,鄭東新區將積極配合交通樞紐區各項工程建設、做好周邊項目與環境相協調的規劃與銜接工作,同時加大東西站前廣場項目建設力度,并做好鄭州東站商業中心開發工作。
鄭東新區五個功能組團的中長期規劃,有明確的方向,更有具體的內容。規劃具體了,才能抓具體;規劃細致了,才能具體抓;層面明晰了,才能在施行過程中抓落實。